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一词多义/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考点名称:文言句式

  • 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

    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吾翁即若翁,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五人墓碑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表示判断。
    (9)无标志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3、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第二种,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③“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种,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第四种,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