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显得更具传统文化色彩。同学们在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一定有很多故事。请以-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话题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2007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显得更具传统文化色彩。
同学们在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一定有很多故事。请以“过节”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过节
倘若那半躲云间的上弦月仿佛是:“和羞走,倚门回首”的青涩小女,中秋皎亮无瑕的圆月便是妆成的少女,落落大方地晶莹透亮着。
八月十五的秋,被这多情的月杂亮了,连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泻尽了月华,温柔的洋溢着浅笑。
我和姐姐早已抢旧了饭桌的上位,却被母亲嬉笑地赶去端菜。晚饭丰富,有服红的大蟹上桌。父亲笑道:“林语堂先生说:”“那时月正圆,蟹正肥,大概就是如此。”
姐姐放下菜盘提议道:“既然是如此诗情画意的中秋之夜,不若大家便来吟诗赏月,玩味一把古人的情致。”
大家都说好。
我抢收先发言道:“古诗有,每上尘明月,天涯共此时;讲的大概便是这种团圆的气氛。虽然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但这种此时天涯的喜悦却是可以共享的。”
姐姐驳道:“不然。明月此时生是无疑了的,举头仰望,异地也可明月相照。然而若似东坡与亲人隔面无人相见,只得‘把酒问青天’自然是另一种况味。月圆之夜未必每人都有喜悦。”
父亲此时已几怀酒下肚,半酣时刻,一听姐姐的注释,倾望来了兴致,筱道:不错。正如青莲之‘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凄清寒冷无以为伴的月下独酌,可见月光清冷,留给人是更多思索,因而生出颓唐了。
我不由得甘拜下风。
此时母亲端菜来,凭桌坐下,佯嗔道:“你们不要一味反对,我倒自认为这月明之夜,承了那佳节,大家都自有团聚之意。古人世事多艰,零落漂泊,难聚之情只能寄托于诗。而如今的苍生,又何尝不是疲于奔命。古人有家难回,今人有家不回。恰逢上这中秋佳节,有了回家的理由,心里终于惦念着家人亲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赶忙点头:“这节日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一面是对节日的庆祝,一面是和亲人团聚美好的愿望。节日是一种文化的纪念和流传,正如今晚吟诗赏月,又使我们忆起古人的或喜或悲,不能不说是一种古今的纽带和传承。”
大家都赞成我论得好。
爸爸笑:“钱钟书说:‘这月亮都让我们犯糊涂了’,然而我们却在今夜伴着这月光,对生活和节日的理解越发清晰起来,有所增益,不能不说是件雅事。”
我们经这一点醒,赶忙向窗外齐望。见那明月依旧,皎白如玉盘,衬着暗天里的一丝薄云,照着每一户人家。
我知道,我在它温柔的明光中获得了祝福。
过节(二)
辗转反侧,我离乡已四年了。在异地求学,总似一位无家可归的漂泊者,只会欣赏望尽天涯路的伤悲。像一封信件,印满各地的邮戳,却找不到收信的地址;像一张书签,浏览过无数的页面与文字,也只能暗自伤心。
每次回乡,呆的时间都没有旅途的漫长。去年重阳,我又回到了故乡,见到了心中的南山。
“南山”是我们小时候起的浑名,只因其他处村的南面而已。再见南山,心绪此起彼伏。儿时嬉戏的欢笑。悠长的童谣,似乎还在风中回荡,不时歇落在山坡上,似一颗晶莹的露珠,滴落在嫩绿的叶尖,滑落出生命的动感,此时的南山恰在夕阳映照下,金黄与苍郁水乳交融。
已是重阳,古人有登高之俗。今日我也攀登起南山。
独自一人,在这幽深的小路间行径,这条路似渐近荒废,的确,忙碌的现代人哪有机会灰在此徘徊低吟已逝的长歌?路旁长满了艾蒿,这浓厚的绿色气息袭卷我的全身。这长长和艾蒿在这少有人津的土地间生长,这旺盛的生命在不屈间衍射出光芒;还有蒲公英,随着风飘行,带着我悠长的记忆碎片;更有那狗尾巴草,编成乳白的戒指,祝福远方的家人……
不觉间,已到了山顶。悠蓝的天空如华美的汉朝锦缎,镌刻着纯白的清淡之色。登高望远,仰望一种高深距离的圣境,仰望,伴着厚重的泥土气息,在深深地呼吸。这似乎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仪式,在远离车水马龙,繁杂喧嚣的城市,顶礼膜拜我心中的南山。现代人的高速艺奏,似乎冲淡了登高重阳,故人菊花的情趣。我们只懂得在钢筋水尼,物欲横流樊笼中,无声地呐喊,如流水线上的罐头,重复单调的故事。情人节的一盒天价夹心巧克力就能了事,还有哪家女子和羞走,肯把青梅嘎?灯红酒绿,卡拉OK,究竟还有几人在哀叹银汉迢迢暗度的悲伤,唱响高山流水的丝竹琴瑟。人类的文明在消逝中悲吟,颓废。
登高的菜萸究竟何处可寻?莫非是遍插菜萸“无”一人的无奈。
我祈望,我心灵的南山独自在心灵深处独享静谧的天空。
也许,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前行奔跑中,我心中的南山在缓缓增加威仪的高度,总有一天,当我再次重阳登高之时,接近精神的天空。
过节(三)
清明节总让我觉得不吉利。毕竟那是祭奠已故亲人的日子。“死”终究不会使我联想什么美好的事物。
那还是很小的时候,便常听母亲对我说起外公的故事。
外公年轻时人长得帅气,工作上也很用心,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直到有一天,页荷如此之重的外公没能挺住,死于在当时还是绝症的肺癌。
还很稚嫩的我每每问起母亲外公具体的模样,只听到隐约的啜泣与哽咽。因为外公过世时,母亲也还很小。令她悲伤的根源是她难过自己脑海居然无法源起关于父亲的听晰印象。即使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只是眨巴着天趄的双眼默默地拂去母亲眼角的余泪。
又是一年清明节,母亲第一次决定带我去给外公扫墓。还不懂事的我抓自自己最爱的红色毛衣不肯松手换别的衣服。执拗的我不肯屈服,而忍无可忍的母亲扇了我记忆中,第一个耳光,为了外公而打的。
外婆心疼了,责怪母亲为何要和小孩计较这些,上来揉着我红得发烫的脸蛋儿。而母亲只甩下一句话便离开了——
“你不用去了,在家呆着”
倔强的我在母亲背转耳的刹那泪水终于忍不住的直泻而下。我的委屈能说给谁听,穿红毛衣只因我想让我公瞧瞧他未曾谋面的外孙女是多么的美丽和可爱。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鲜艳的颜色对于已在另一个世界的人,是一种在不敬。
从那之后,母亲很少再和我提起外公。或许她以为,于我,一个没抢收过我没关心过我的亲人是不会让我产生任何感情的。
但,她错了。无数个夜里我的梦境中都会浮现出自己虚构的老人面相,那么和谒而温暖的笑脸在亲切唤着我的乳名直到我从虚幻中惊醒口中却含着外公的名字。
那时的我才明白,爱已在无形中滋长蔓延心间。上帝可以阻隔我们身体的相融却终拦截不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之弦。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穿戴上一袭黑衣,走到母亲身边对她耳语道:“妈,我想去见见外公,可以么?”从眼中的惊讶和慢慢柔和的目光。我读到了一丝感动与安定。
这个清明节没有下雨。墓碑上外公小小的照片使我仍看不清那人的脸庞。但唯一可以让我确定的是外公是微笑着照下这张相片的。
而我不知道,外公能否看到碑这头的我,也在朝着他微笑。
“原谅我曾经的幼稚好么,外公?”
我在心底默默吟道。
“外孙女很想你,以后一定常来看你。”我低下头抹去泪。而似乎听到我心语的母亲,也别过头去。
她,也哭了。在这个微凉的日子。


这个作文命题主要有哪些条件限制?从显性上看,至少有三点限制,即:对象限制——过节的是“同学们”,内容限制——过的是传统节日,文体限制——只能写记叙文。还有一点隐性的限制,即所叙述的故事要体现我国“传统文化色彩”。
“元旦”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吗?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命题提示语所列出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个节日外,还有元宵、七夕、重阳、冬至等。可是,有些学生无视“传统节日”提示语的内容要求,或对“传统节日”比较无知,导致对节日的选择严重失误,比如选择了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等国际性的节日,或八一建军节等现代节日,造成了重大失分。另外,宜写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不宜写个别地方的特殊传统节日——比如正月廿九日福州人过的“拗九节”等。
能写春节办丧事吗?当然可以。一些学生就是这样写的。这些学生可能有这种经历,因而铭记在心,写起来也有真情实感。但应该注意的是,叙事时要紧扣节日背景氛围,写出与平时办丧事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写邻居贴红色的春联,自家贴白色的哀联等,用别人的喜庆来反衬自家的悲伤。
能写春节拔河吗?当然可以。但是,写作时,必须写出它与节日的文化关系。可是,许多学生的作文,仅在头尾两段写到了节日,中间部分则套写别的活动内容,得出了一个与节日无关的主题。比如写春节拔河,表现“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写清明节走了很远的山路,表现“坚持就是胜利”的主题;写端午节去游泳,表现“要注意安全”的主题;写中秋节打篮球,感受奥运精神……这些活动,固然可以是过节时的行为,但平时也可以做,与节日的文化关系不大。有的作文,写在清明节回忆逝去的亲人,回忆的内容占很大的篇幅;这与平日的回忆,也没有什么区别。有的作文,写清明节怀念李清照,文章大量篇幅在写李清照的事迹与词风,写成了所谓“文化散文”。这些作文,都是穿靴戴帽,严重套题。
能写清明节吃粽子吗?不合适。尽管清明节也可以吃粽子,因为现在街上几乎天天都有卖粽子。但是,吃粽子不是清明节的习俗。要知道,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比如春节(俗称“过年”),有“年”的传说,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拜年、舞狮子、耍龙灯等习俗;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清明节,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中秋节,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厦门则有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习俗……这样看来,如果写清明节吃粽子,是无法表现这个节日的传统文化内蕴的。
有关传统节日的美妙传说、诗文能写进作文中吗?当然可以。如果运用得好,还可增添节日的文化气息。但是,这些传统节日的美妙传说、诗文等,都不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因而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比方说要写“年”的传说,可以通过文中人物(比如长辈)在过年时以讲故事等形式来表现,并且要写出自己当时听到这个传说时的反应。千万不能把这些传说、诗文当作论据来论述,也不能以简介的形式作客观的说明。
散文就不行吗?那倒未必。因为散文的写法比较活泼自由,不拘一格,也有记叙性的散文。但是,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即使是记叙,也重自身感悟而不特别重视叙事的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散文形散,选材多运用联想手法,考生往往把握不住,写成非记叙文。
除夕夜能赏月吗?绝对不能。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的常识。相似的情况还有一些,比如写端午节“一轮明月朗照”。
较好的构思是什么样子的?以下构思紧扣“过节”,且较有内涵:
1、陪母亲去超市采购年货,感受物价上涨偏快;购完年货,路过火车站,目睹农民工因雪灾而滞留在那儿时的无奈与期盼的神情,不禁感叹过年之重要与不易。
2、年前回乡下,村里小学老师组织我们练书法,为农民写春联,受到村民赞扬,自己字迹也进步了,收获许多快乐。
3、三个故事片断:端午节,奶奶包粽子,又费力又不卫生,远不如街上卖的好吃,却不敢泼冷水;清明节,学校又组织去扫墓,还是去年那篇决心书,全是套话,却念得慷慨激昂;中秋节,还是吃月饼,而且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吃。一个主题:传统文化,既要弘扬,又要与时俱进。
4、过年回老家,走亲戚一家又一家,除了吃还是吃,深感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一个“吃”字;又见节日赌博成风,深感文明过节之必要。
5、端午节之夜,学校组织“‘扈江离与辟芷兮’诗歌晚会”,在烛光花影中,师生们欢聚一堂,边品尝着粽子,边吟咏屈原的《离骚》《橘颂》《天问》等诗篇,还作诗作画,以纪念屈原,从中感悟到,传统节日的过法要有高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