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局菜鸟公务员:我眼中的“食品危机”

首页 > 美文 > 长篇故事/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提起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近年来相继曝光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染色牛肉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让质量技术监督局(质监局)一再处于风口浪尖。“监管不力、失职渎职、执法腐败”等等,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后,民众和媒体对该部门就会严厉声讨。

  质监局菜鸟公务员:我眼中的“食品危机”从南京理工大化学分析专业毕业的余伟,2008年从千万“考碗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华中某地级市质监局的一名公务员。他痛恨那些黑心食品制造商,立志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他们遁形。记者在2011年4月中旬采访他时,他刚从一家馒头生产厂抽检回来。面对记者,他颇无奈地说:每次媒体一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就像一名消防员,赶往“火点”,监管、处罚、平息;再扑向下一处……

  作为质监局的一名菜鸟公务员,他告诉记者:自己工作的这3年经历,简直就是一场与制假食品的“战争”,还上演着“无间道”……

  菜鸟质监员,越检越困惑

  2008年6月,24岁的余伟从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分析专业毕业。这年8月,在父母的建议下,他回到家乡,凭借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考进了家乡所在地华中某地级市的质监局,成为一名公务员。

  质监局下设标准科、监督科、质检科、执法科等科室。余伟被分配到质检科,负责该市企业产品质量检验。

  余伟刚上班之时,正值“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他第一天上班,检验科吴科长对他说:“现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我们就需要你这样的技术型人才啊!”

  办完报到手续,余伟就投入到“战斗”中。质检科设备简陋,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台为检测“三聚氰胺”添置的气相色谱仪。

  科里每天派专人去全市的乳制品行业取样、分析。三个月内,质检科就承检了1900多批次的样品。质监局根据检测结果,查处了一批“三聚氰胺”超标、违规的乳制品和饲料等企业。

  可在忙碌之余,余伟很疑惑:作为质检科要负责全市大大小小200多家企业的监管、抽检,可这一个月都忙着检查乳品行业,那其他行业的产品由谁来监管呢?

  40多岁的廖师傅不屑地说:“领导要咱们怎么干就怎么干,这不是乳品行业‘着了火’吗?咱们现在得首先灭这‘火’。”

  2009年2月,乳品行业“第一阶段”整治结束。质监局的方坤局长宣告整治成功,并在大会小会上夸余伟专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暗示要重用他。

  上班才半年,就获此表扬,余伟激动不已,他下定决心,好好干,让百姓吃到更放心的食品。

  “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过去后,质监局工作恢复正常。2009年4月初的一天,余伟和廖师傅到江北区的企业抽检。

  他们抽检的第一家是九品堂卤制品厂,其拳头产品“咯咯叫”牌真空装卤鸡,在全国销量非常好。余伟一进厂,就要去车间抽样,廖师傅赶紧说:“不用了,待会儿让他们到车间拿点样品过来就行了。”

  抽检不是要下到车间亲自取样吗?见余伟一脸不解的样子,廖师傅白了他一眼,他也不好再说什么……

  此后的一天,余伟在超市买了一包九品堂的卤鸡。他发现真空包装的卤鸡看上去颜色鲜艳、色泽诱人。凭经验,他觉得卤鸡有问题!他赶紧拿到化验室检测,竟然发现市售的卤鸡中,含有“胭脂红”染色剂!

  这令余伟惊出一身冷汗,他向廖师傅报告了此事。没想到,廖师傅看了化验单说:“里面的‘胭脂红’只有万分之五的量,这在安全值范围内,关系不大。”

  2005年“苏丹红咸蛋”事件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在卤制品、腌制品中使用“苏丹红”、“胭脂红”等有致癌作用的染色剂,更没有安全值这一说法呀。

  余伟觉得事关重大,立即将此事反映给质检科吴科长。吴科长立即抽调人手重新实地抽样化验,果然如此。

  科长立即将结果上报给局长。最后,质监局对九品堂卤制品厂作出“罚款5万、进行整改”的处罚。在质检科的例行会议上,吴科长又表扬了余伟,而坐在一旁的廖师傅,脸则拉得老长老长。

  一天中午,余伟听见吴科长办公室吵吵嚷嚷的,原来是市里分管企业的一位汪姓领导,只听他冲着吴科长发脾气:“你们今年的经济任务还想不想完成啊?三天两头地找咱们企业的茬,还让不让地方发展经济了?……”吴科长在一旁不停地赔笑脸,说抱歉。

  余伟十分不解,他不禁问同事方丽:“现在市质监局不是实行省质监局垂直管理了吗?咱们正常查处,吴科长怎么不能在他面前理直气壮?”

  28岁的方丽已经工作几年了,她解释说:“这你就不懂了,质监局虽然人、财、物由省局直接管理,但与地方政府仍然有监督、协调关系。现在各地质监任务很重,靠有正式编制那点人根本忙不过来。因此现在地方质监局有大量外聘人员。这一部分人的工资和奖金,省里根本管不了,要靠收费和罚款解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就是检验科的衣食父母……”听方丽这么一说,余伟才恍然大悟。

  2009年9月的一天,某食品生产厂需要一张质检科出具的检验报告,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化验,食品厂在缴纳了一大笔检验费,请大家吃了一顿午饭后,科里的一位同事很快给对方开了一张“检验合格”单。

  余伟不无担忧地问方丽:“如果这批产品不合格怎么办?”方丽笑着说:“亏你还是学习化学分析的,你懂得抽样概率吗?抽样情况不同,结果也会有差别。而且,我们只对某一批抽样负责,至于别的是否合格,我们就管不着啦……”

  听了这番话,想想刚进质监局时的志向,余伟的心情十分沉重。更让他难受的是廖师傅在质检科处处挤兑他,而他每次到企业抽样也遭到百般阻扰。余伟十分郁闷。方丽开导他说:“你再别管那么多事,食品安全问题又不是我们一个部门的问题,你操得完那么多心吗?”余伟听了久久不语。

  处罚一家违规企业有多难

  2009年12月,在质检科新一年的工作例会上,吴科长又传达了上级对部门的期望,今年的经济指标是95万。会开完后,全科上下又形成一片抓经济的态势,四处抽检、罚款。

  2010年3月,沸沸扬扬的“地沟油”事件渐起,质检科又忙于食用油的抽检。面对质检科这种“曝光了就严加抽检,没事就以完成经济任务为主”的工作作风,余伟提出质疑,可是吴科长也很无奈,他说:“监督失职,大家要挨骂;可不完成经济任务,大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呀!”

  余伟感觉在质检科难以完成自己的抱负,2010年2月,余伟考取了ISO22000和HACCP(食品安全质量体系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的证书,还参加了地方法制部门实施的执法考试考试内容有国家诉讼法、处罚条例、行政执法等及质检相关法律条规),取得执法资格。

  这年4月,余伟申请调入监督科,监督科负责对全县工厂质量技术进行监督,为企业核发生产许可证。余伟认为这样可以从源头堵住食品安全问题。

  可事实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余伟所在的食品监督科有十几号人,只有5个人属于公务员,大部分人的工资奖金和完成任务情况直接挂钩。

  余伟刚上班,就跟随黄海军科员一起,到名为盛禄缘的蜂蜜生产厂检查。该厂的生产许可证就要到期,必须重审。

  一番审查后,余伟发现该厂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便责令整改,并暂不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

  可3天后,当他经过该厂时,竟然发现他们仍在生产。余伟问黄海军怎么回事,黄海军说:“人家已经去质监局交了5000元‘小作坊协议’。”

  “小作坊协议?”见余伟惊讶的样子,黄海军叹了口气说:“有些食品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合格,科里就给该厂下达四书一卡(检查企业登记书,检查意见书,整改通知书等等),生产方对生产条件进行整改后,我们可以和对方签订‘小作坊协议’。这样生产厂家就可以边生产边发展,其产品销售范围较小,不能进入超市、学校等地销售。出了问题,上级追查起来,有了小作坊协议,就能证明我们去企业检查了。至于他们再偷干,再出事,就不关我们的事,我们总不能24小时看着呀!这样,我们经济任务完成了,也不会犯错……”黄海军的话令余伟冷汗直冒!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天后,督查科的戴科长命人立即去查盛禄缘蜂蜜厂。原来戴科长的母亲喝了朋友送的该厂蜂蜜后,拉了3天肚子,把老太太折腾得够呛。后来,戴科长将没有喝完的蜂蜜送到质检科检验,结果发现其中一瓶的大肠杆菌严重超标。

  盛禄缘蜂蜜厂就这样被查处了,令余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

  2010年5月初,一港商大手笔投资收购了市里一家倒闭的制药厂,重新生产某品牌氨基酸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也是属于质监局重点督察的项目,戴科长将这家厂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放,交给余伟。

  余伟在核对报批资料时,发现该公司的工艺流程、设施落后;去该厂检查了设备后,发现还是制药厂上世纪50年代的机器。这种条件,根本不可能达到国家保健食品安全标准。余伟决定暂缓该厂“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放。

  此后,不断地有人找到他,说情的,还有送礼的,目的是希望他能尽快将这家生产许可证审批下来。这让余伟更加肯定:该企业一定有问题!

  2010年5月12日,一个在报社当记者的同学告诉余伟,该企业生产的保健品,早就被深圳质监局查处,因为他们违规在保健品里添加一种叫“他达拉非”的壮阳药。余伟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他决定收集材料向上报告。

  这天,余伟想再次去该厂车间检查。但质监局要进入企业检查,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文字批示,可这一次他的申请遭到拒绝。相关负责人不耐烦地说:“我们好不容易招来一家客商,人家在做产品研发,频繁去打扰不好啊!……”

  想去检查遇阻,余伟立即将这一情况向戴科长反应,建议组织相关部门将该厂查封。可戴科长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市里领导刚给我来电话,让我们配合招商引资,尽快让该厂恢复正常生产……”

  余伟郁闷不已,难道明知道企业有问题,也只能坐视它祸害百姓?见余伟还一副不死心的样子,黄海军劝道:“你别死心眼了,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本市一大半的企业都无法生产,那地方经济如何搞上去?咱们基层的质监系统,都要看地方政府脸色,地方政府要经济指标、政绩,如果质监局和企业过不去,也等于和政府过不去。你说,和政府过不去,咱们有好果子吃吗?”余伟彻底无语了。

  碰了一鼻子灰的余伟没有泄气,他仍然暗中收集着资料,并通过在该厂做事的远房亲戚,拿到了首批氨基酸口服液的样品。

  经化验,结果显示:该保健品氨基酸的含量非常低,还检测到含壮阳药“他达拉非”5。5%,这是国家规定在保健食品中严禁添加的。

  就在这时,余伟的手机经常接到一些“无声电话”。一天晚上,他刚进二楼的家,就听到“哐当”一声,母亲尖叫起来,他赶紧跑过去一看,只见他家靠路边的玻璃窗被砸碎了。幸好母亲离窗户有点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赶紧查看楼下,可砸窗户的人早已没了踪影。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只谎称可能是顽皮的小孩。

  2010年6月的一天,余伟在回家的一条小路上,被人蒙住头暴打,他奋力挣扎,好在当时来了一辆摩托车,歹徒吓得跑了,余伟才幸免一场劫难。

  事情的发展让他不寒而栗,他决定将所掌握的资料交给戴科长和质监局的方坤局长。方局长看到这份报告后,非常震惊,要知道,有心脏病的人喝了该保健品,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方坤局长顶住来自地方的巨大压力,将该保健品公司作为查处违规的典型,并邀请了电视台进行曝光。在质监局的不懈努力下,该保健食品公司终于得到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