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教育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创新中国教育

创新中国教育

作者:[加拿大]江学勤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1720726

定价:39.0

出版时间:2014-05-0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创新中国教育 本书特色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严谨的结构,记述了作者在中国教育改革之路上的成功和失败,目的在于让中国的家长、老师、学生以及更多关注中国教育的人们明白,在当今的中国为什么改革如此重要,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现实的。作者通过“耶鲁之路”“从北京开始”“新的旅程——深圳”“筑梦”“回到起点”“重拾信念”“教育新实践”“体验创新——以色列之行”“中国创新阶段的未来”等等,从中发掘到关于教育的真正意义。本书对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编选编了被誉为“全世界教育之父”的安德里亚斯 施莱歇尔教授(andreas schleicher)写的推荐序言,附录北大附中、清华附中、深圳中学以及部分国外留学生给作者来信。

创新中国教育 内容简介

被誉为“全世界教育之父”的安德里亚斯 施莱歇尔教授(andreas schleicher)写序推荐   一位耶鲁毕业生教你如何考上国际名校   讲述发生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中学创新教育的故事   培养中国创新一代的成功探索   全国各大媒体为何对该书争相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专版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在北大的演讲似乎在为《创新中国教育》热市:   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 奥巴马22日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发表演讲,她鼓励更多学生通过留学改变人生。她说自己出生于工薪阶层家庭,甚至从未想过留学。她引用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鼓励美国学生来到中国、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出国留学,你们不仅在改变自己的人生,也在改变你们所遇到的每个人的人生。”   米歇尔说,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十万强”计划增加了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数量和多样性。她说,我们正在进入公民外交新时代,留学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强大工具。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政府或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关系。

创新中国教育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序言 

**章 耶鲁之路 
第二章 从北京开始 
第三章 新的旅程——深圳 
第四章 筑梦 
第五章 回到起点 
第六章 重拾信念 
第七章 教育新实践 
第八章 体验创新——以色列之行 
第九章 中国创新阶层的未来 

附录:学生来信摘编 

创新中国教育 相关资料

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andreas schleicher是如此评价《创新中国教育》的: “在中国,我结识了许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认可并信奉这样的目标,许多的学校也依然在努力尝试着将其付诸实践。在这其中已经有所建树,并一直给予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国际部。相信这本书的读者,能通过作者书中的亲身经历,了解到他们是如何进行实践并达到目标的。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同时,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也将世界带入了中国,为中国的下一代,将纯粹复制学科内容的教育改革为培养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教育;将为国家服务的教育转变成为全球与当地社区服务的公民教育;将为考试而竞争的教育转向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将情景价值观的教育——我将做现实环境允许做的事情——更新为可持续价值观的教育。相信这样的教育将能帮助中国的下一代更好地进行协调适应——带着无限的可持续性,将一个失衡的世界归于平衡与和谐。”

创新中国教育 作者简介

江学勤,加拿大籍华人,毕业于1999年耶鲁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曾任联合国驻阿富汗官员。于2008年应时任深圳中学校长王铮的邀请,建立深圳中学出国体系,并担任深圳中学校长助理;2010年王铮校长调回北京担任北大附中校长,江学勤又应邀建立北大附中国际部,并担任北大附中校长助理/国际部主任。   作者经常接受国内、国际各大媒体的采访,并在《人民日报》《CNN》《BBC》《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系《纽约时报》中文网站教育专栏作家。

创新中国<a href=http://www.00-edu.com/edu-info-438-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教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