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伟勋生死哲学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傅伟勋生死哲学研究

傅伟勋生死哲学研究

作者:张乃芳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10139876

定价:22.0

出版时间:2014-12-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傅伟勋生死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终极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又面临着安乐死、器官移植、克隆人等诸多新挑战。傅伟勋于此博学智思,为这个古老而新鲜的问题展开了一个新的、开放式的解答路径与诠释视域,并以其丰厚的学术素养和深邃的人生洞察力,建构出现代"生死学"学科雏形,其中的内核"生死哲学"更是贯穿古今、意蕴深厚,然又未被整理而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本书依循傅伟勋"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的致思理路,运用他的"创造的诠释学"等方法,提炼其"生死哲学"的思想,构建出包括方法论、形上学、主体观、境界论、工夫论,以及现代精神治疗学意义共七个方面的傅伟勋生死哲学体系。这些内容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创造的诠释学"是其方法论的核心,其理念贯彻在整个研究中;广义的形上学包含了主体观、境界论、工夫论和现代精神治疗学,狭义的形上学则专指主体观和境界论;主体观、境界论属胜义谛内容,工夫论、现代精神治疗学则属俗义谛范畴。作者力图通过对傅伟勋生死哲学的个案阐释,深化和拓展生死哲学的探究,同时也为传统儒释道的现代转生提供些许借鉴,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进傅伟勋所提倡的"文化中国"的主张。

傅伟勋生死哲学研究 目录

绪沦
  一、傅伟勋开放、兼容的学术性格
  二、傅伟勋生死哲思的学养积淀
  三、傅伟勋生死哲思的人生契机
**章  傅伟勋生死哲学的方法论
 **节  从“批判的继承”来看“创造的诠释学”
  一、“创造的诠释学”的内容与基本涵义
  二、“创造的诠释学”的学理渊源
  三、学者们对“创造的诠释学”的评价
 第二节  从“创造的发展”看“创造的诠释学”
  一、对“创造的诠释学”的补充
  二、对“创造的诠释学”的评价
第二章  傅伟勋生死哲学的形上学
 **节  广义的傅伟勋生死哲学的形上学
  一、“生命十大层面与价值取向”模型
  二、“整全(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方法
 第二节  狭义的傅伟勋生死哲学的形上学
  一、狭义形上学的内容
  二、超形上学的突破
第三章  傅伟勋生死哲学的主体观
 **节  单独实存的本然性的西方实存主义渊源
  一、西方传统二元论世界观的崩落与实存主义兴起
  二、萨特实存主体的本然性理论
  三、傅伟勋对萨特实存主体理论的深层分析与创新
  四、赫舍尔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对傅伟勋实存主体理论的补充
 第二节  中国式的实存主体的本然性:心性体认本位
  一、传统儒家的心性体认思想
  二、佛道两家的心性体认思想
  三、傅伟勋的心性论理论体系
 第三节  心性体认的时间观
  一、西方时间观的沿革
  二、中国禅道的时间观
第四章  傅伟勋生死哲学的境界论
 **节  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解脱境界
  一、传统儒家的生死解脱境界
  二、傅伟勋对传统道家生死解脱境界的梳理
  三、傅伟勋对佛教生死解脫境界的梳理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解脱境界
  一、神性的生死解脱境界
  二、人性的生死解脫境界
  三、神人相即的生死解脱境界
第五章  傅伟勋生死哲学的工夫论
 **节  传统儒道佛的工夫论
  一、传统儒家的工夫论
  二、傅伟勋对传统道家工夫论的梳理
  三、傅伟勋对传统佛家工夫论的梳理
 第二节  西方生死学的工夫论
  一、传统的“修灵”的与实存主义的“修心”
  二、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
…… 傅伟勋生死哲学研究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上一篇:易经译注     下一篇: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