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地四》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日积月累〗

  写摘录笔记

  从本单元开始,栏目名称改为“我的摘录笔记”,教师可以总结一下前三次“学写摘录笔记”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一些常规,比如班级内每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交流,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介绍经验体会、向同学请教等)等等。交流活动也可以分组进行,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要在如何选择摘录内容方面进行适时的指导,不宜作硬性规定,但可以在阅读或其他教学过程中渗透。比如,“搜寻”这个词,出现在“眼睛还在地上搜寻”一句中,就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拾穗的中年妇女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含义的同时,可以提示学生当堂摘抄。再比如《落花生》一文中“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一句中的“瑟缩”一词,教师也可以用类似的办法指导学生摘录。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比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美观等等。
  夜阑:快到深夜了。阑,将近。

  弥散:光线、气体等向四处扩散。课文中指麦子的香气在田野里扩散开来。

  读谚语、古诗文

  这里提供了和“收获”有关的一节骈句、一则谚语和一首词。

  骈句选自《训蒙骈句》,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意境迷人。梅花开始吐露花蕊,如丝的柳枝轻柔地垂下。荷花的香气飘到十里之外,田野里一畦畦整齐的麦穗映入眼帘。剥开黄艳艳的橙子,诱人的香味留在指甲上,新鲜稻米的气息随着手中饭匙的搅动飘散开来。三句话分别描绘了春、夏、秋三个季节不同的田园美景。

  《训蒙骈句》是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中国独具一格,经久不衰,得以广泛流传。


  一则印度谚语,从做人的角度阐述一个人的行为对习惯、性格和命运的影响。可以说是将“收获”的主题引申开来,进行的一种深层次的思索。《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作者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作者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


  上片写晴,“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下片笔锋一转,进而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稀疏的星星刚才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上的小桥,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自读课文〗

  《柚子树下》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我”在柚子成熟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吃柚子,还和柚根子一起学着划大红盆摘菱角、采莲蓬的大人们的样子第一次下河划盆采菱,并在没有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在河塘中心,战胜内心的恐惧,有了新的“收获”。完成思考题之前,要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我”在第三部分中的心理变化: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柚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在水塘里划盆采菱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后,让学生思考“我”有怎样的收获。接着再想像“我”会和柚根子说什么,做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只要符合情节的发展就行。比如:“我”可能会责怪柚根子不应该把我一人丢在河塘中的红盆里,也可能反过来,“我”大胆邀请柚根子再度和我去划盆采菱等等。


  《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是一首诗,作者站在一位老农的角度,描写他在收获的季节,走在田边,欣赏田野里丰收的景象,回忆自己一年来的辛苦播种、耕耘,品味自己半生的酸甜苦乐,心中充满欢欣与安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但又不凡的心境,不必深究其内容。读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口语表达〗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由于有亲身体验,这个话题说起来内容会比较丰富。老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关注农民在耕作过程中是如何辛勤劳动的。
  住在城市的学生可回忆本单元学的《拾穗》《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等;可通过“我是小记者”的活动去采访身边的人;观察身边的事物,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组织材料,再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准备自己的发言,并在班上展开交流。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习作做好铺垫。

  〖习作〗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靠自己的努力一定有许多收获,曾经给自己带来成功、喜悦、自信……以此为话题让学生展开联想。既可写自己的收获;也不妨把自己置身于图画之中,想像农民通过一年辛勤的劳作,终于盼来大丰收的喜悦。教学中要尽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活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收获时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再与同桌或好友交流。可以引导学生从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了,是否按一定顺序写,是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等方面相互交换意见,然后再思考修改。回家后还可以把修改稿读给家长听,听取家长的意见,再作修改。通过这些活动,也让学生亲历一个辛勤耕耘、收获硕果的过程。最后建议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记录在日记本上。

  建议开展“成果奖”交流会。可聘请几位“裁判”。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或自由参与,在班上交流。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写作兴趣。

上一篇:一双手     下一篇:《语文天地四》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