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扇心灵之窗——《天窗》文本解读

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写于1928年的一篇抒情散文,作家借乡下老屋房顶上的天窗,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一个孩童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一个简陋的天窗
  茅盾祖居浙江桐乡的乌镇,典型的江南小镇,青砖、白墙、黑瓦,小院、弄堂、敞篷船……构成了古镇独有的风韵,乌镇也被誉为江南六大名镇之一。茅盾从小生活在此,这里留给了他童年、少年太多的回忆,孩童时代的快乐、自由在这个美丽的小镇无拘无束地铺陈开来。
  作家选取小镇上挨家挨户都有的“天窗”作为写作的对象,“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这是小镇民居建筑的特点,打开一排木板窗,也打开了整个世界,然而,“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乡下人有的是办法,“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只是开一个小方洞,只是装一块玻璃,无须复杂的技术,不要昂贵的材料,黑洞似的屋子里就有了光线,这就是江南水乡乡下人家的“天窗”。
  相信在乌镇,依旧有这样的天窗。
  小小的简陋的天窗。

           一片多彩的世界
  显而易见,大人们开这样一个小房洞,装这样一块玻璃,目的是为了采光。但是,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它却成了精神寄托的家园。雨天,在大人们“到屋里来呀!”的呼唤声中,孩子们不得不走进屋子;夏夜,还在屋外“疯”的孩子不得不上床“休息”时,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失落、沮丧啊!课文第四、第六两个自然段中的“被关”、“被逼”将这样的情绪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就在这样的一种情绪中,天窗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何以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是想象,无拘无束地想象把孩子们带进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雨长了脚(“雨脚”),闪电长了翅膀(“带子似的闪电”),夏天的阵雨因为想象而更为猛烈。同样,月黑云高的夜晚,床上的孩子无论如何还不能入睡,天窗外的一星亮光、一丝动静都成为了孩子们想象的对象,于是,星天、云彩、夜行动物……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一一出现,就像放电影一样,不去想怕是不行的。
  “经验有如一粒种子,想象却是一朵花了;经验有如一缕缕的丝,想象却是有花纹的绫罗锦秀了;经验有如泥土木石,想象却是庄严灿烂的巍巍宫殿了;经验有如筋肉皮骨,想象却是闭月羞花的美人了。”这是诗人汪静之的话,是啊,什么是孩子,富有想象就是孩子。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啊!

           一份五味杂存的回忆
  本文作于1928年,是茅盾30多岁时候的一篇文章。从写作的特点来看,是回忆,回忆家乡,回忆童年,借物抒情,情境交融。但再揭开当时的时代背景,除了回忆,作品呈现的更多的是作家心灵的寄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家被迫离开武汉,到了上海,没有工作,又不便出门,生活的压抑,精神的苦闷向谁诉说!据考证,笔名“茅盾”就是在那个时候起的,“茅盾”意在“矛盾”啊!
  借助“天窗”,排解心头的苦闷,借助“天窗”,消解心灵的疾愁,兴许是作家写这个作品的初衷吧。
  每个成人都由童年长大。作家回忆童年,放飞想象,让思想在文字间驰骋,让心灵在回忆中静下来、再静下来。

           一种值得学习的写法
  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掌握规律,以求运用。因此,我们要探求的是作家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的妙招。从全文来看,段落结构清晰,语言清新、活泼,通篇用孩子的口吻叙述,毫无生涩难懂之处。
  尤其是文章的第五、第七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在结构上相似,写法上相近,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天马行空的想象描写得绘声绘色。仔细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发现这两段都只有两句话,前一句写的是看到的、想象到的,中间用分号隔开,表示不同的事物。第二句是对前一句的总结。
  另外,这两个自然段采用大量的短句,如“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加上整齐的排比短语和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跳跃感,朗朗上口,孩童活泼、天真的天性在朗读中一览无余,难怪一般老师上课都以这两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也难怪编者在练习中要求背诵第七自然段。
  解读天窗,打开的是一扇心灵之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