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学参考

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课文先讲二十六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父亲带“我”爬山。再讲爬山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教育“我”、启发“我”的。最后讲晚上“我们”下山回家。
  课文重点讲了爬山过程中父亲三次说的话。第一次是“我们”爬山时,走的是又弯又窄的山路,不觉浑身是汗,父亲说:“……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征服山”是指爬上山顶。从父亲的话中可看出,“我们”爬山的目的与别人不一样。“征服自己”是指要有自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爬山。父亲说这番话的目的是教育“我”做事要有决心,要有信心,要努力去做。“我”那时年纪小,只有十岁,所以对父亲这些富有哲理的话,只是“似懂非懂地听着”。“似懂非懂”是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
  第二次对话是“我们”爬上山顶时,父亲说:“……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父亲的话是说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的。“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数学没考好,自己已尽了力,所以没关系。父亲反问“我”“你真的尽了力吗?”“我”其实并没有尽力,所以羞愧地低下了头。
  第三次对话是在下山途中,当“我”逞能地又跑又跳时,父亲教育“我”要注意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启发“我”如何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还要用耳朵去仔细地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以陶冶我们的性情。最后要用脑子去思考,是指从大自然中,想想自己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等。
  那天很晚了“我们”才下山回家。对于这次爬山,“我”感受颇深:“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山的“沉静”是指山坚定,不动摇。学到了“智慧”是指懂得了做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及明白了欣赏大自然的方法。
  这篇课文叙事说理。父亲说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9个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煮熟、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词典。
  2.会认字中,“逞”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要求会写的字虽然不多,但这几个字都不太容易写好,教学时要重点指导书写。“煮”字不要写得太长;“燃”字笔画多,注意不要写得太宽;“煌”字是火字旁,第四笔是点,左边不要写成“光”。
  本课除要求掌握的词语外,还有一些熟字组成的新词,让学生利用“词语花篮”积累,并要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不要死背词语解释。
  3.要加强学生的朗读实践。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解主要内容;然后重点朗读、体会父亲说的话,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最后一个自然段既叙事又抒情,语言精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学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话是在什么地方(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提出疑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对于理解“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这句话,可以从“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这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1)爬山会遇到哪些困难?(2)遇到这些困难,人往往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3)“征服自己”是说自己在困难面前应该怎样做?到达山顶后,父亲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理解父亲的话,可引导学生:父亲的话强调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强调爬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在“我”又跑又跳急着下山时说的。要提示学生结合父亲是怎样做的来理解他说的话。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它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的体验谈谈体会。
  5.可布置学生把那位父亲说的对自己有启发的话摘抄下来。
  6.拓展性学习活动。提示学生课余时间走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把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和思考到的记下来。
  7.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似懂非懂: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若隐若现:好像隐蔽着,又好像显露着。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慢慢吞吞,不慌不忙。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多指主观、不虚心,不接受他人意见。是,对。
  一五一十:按五个十个地清点数目。比喻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无所遗漏。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
  2.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味》和《万年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