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之十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