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解读手记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浅显的教材
  这是四年级(上)教材中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两则古文分别是《菊》和《莲》:

              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莲
  莲花,亦曰荷花。种于暮春,开于盛夏。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虽说是古文,但这两则古文完全没有一般文言文的生涩和艰深,一读就懂,明白如话。但编者将其作为课文放到教材里,自然有其理由: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浅显、好读、好懂是前提之一,因此不宜太深;好读,好懂的文章对学生而言容易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另外,作为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懂这两则古文,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基本的概念。

             生动的描写
  两则文言文尽管十分浅显,但总体来说,这两则都具有描写生动的特点。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读《菊》这一则。短短的四句话,简洁明了地写出了菊花的特点。
  香——四溢。那种弥漫,那种扑鼻,沁人心脾。
  瓣——如丝,如爪。两个比喻将其形表现得自然逼真。
  色——繁多。“或…、或…、或…”各种色彩仿佛就在眼前,又让人无限遐想。
  性——耐寒。一个“惟”字,一个“独”字将菊花的刚正不阿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个方面,也是一般状物(植物)的写作方法,“香”、“瓣”、“色”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横向的描写,而“性”则是纵向的、是作者对菊花特点的整体概括。

              厚重的文化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文,实质是传承中华文化。《菊》和《莲》两文虽然短小,但很有味道,文化的力量蕴含其中。
  1、短句,读来朗朗上口,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把短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2、在表达上两篇短文有相同之处,例如,都从几个方面进行描写,都运用了比喻(其瓣如丝、如爪。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其写作风格清新自然,犹如水墨画,浓淡相宜。
  3、有人说,古人写作无不是以崇高的情怀,静观宇宙万物,思然后成文,其作品中所承载的就是人们的所思所想。这两则古文也是如此。以《菊》为例,它“香”四溢,“瓣”多样,“色”繁多,神采奕奕,美不胜收,虽然是“严霜既降”,但它还是那样芬芳,那样多姿,那样绚丽,更可见它无所畏惧的“独盛”品性,正所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短文《莲》重点落在它的实用价值上,但“出淤泥而不染”的它成为千百年来高洁脱俗的象征。

               灵动的课堂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们的课堂不应太过沉重,即使是文言文,也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喜欢读,如果过多地绕在一个一个字的解释上,学生是提不起劲儿的;如果过度挖掘文章内涵,学生也会学得云里雾里,昏昏沉沉。
  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给点坡度,降低难度,兴趣入手,读读诵诵,应该是教好这篇课文的上好之策。
  明天要走进课堂教这一课,算是对自己课堂的一点提醒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