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预习解析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 课文题解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位处长江两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镌刻着“赤壁”二字。《赤壁之战》这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的。公元208年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操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 重点生字
  率:shuài
  带领:率领。统率。率队。率先(带头)。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草率。率尔。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爽直坦白:直率。坦率。大概,大略:率常。大率。遵循:率教。率礼。模范,楷模:表率。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率。姓。率lǜ 比值,两数之比: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
  笔画数:11;部首:玄
  造句:不要轻率得做决定。
  瑜:yú
  美玉。〔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瑕不掩瑜。
  笔画数:13;部首:王
  造句:瑜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健身术。
  遣:qiǎn
  派,送,打发:派遣。遣送。差(ch乮)遣。调(di刼)遣。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遣散(s刵)。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排解,发泄:遣闷。消遣。遣兴(x宯g )。遣怀。
  笔画数:13;部首:辶
  造句:他已经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dù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由此到彼:渡过难关。转手,移交:引渡。过河的地方:渡口。渡头。
  笔画数:12;部首:氵
  造句: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渡过难关。
  策:c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鞭打:策马。鞭策。激励,促进:策动。策勉。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杖:策杖。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姓。
  笔画数:12;部首:竹
  造句:政策好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滔:tāo
  弥漫,充满:滔天。滔滔。倨慢:“士不滥,官不滔”。
  笔画数:13;部首:氵
  造句:他恶行滔天,一定会遭到报应。
  眺:tiào
  望,往远处看:眺览。眺瞩。眺望。远眺。目不正,斜视。
  笔画数:11;部首:目
  造句:站在这里眺望远山,真是别有一番风景。
  幔:màn
  张在屋内的帐幕:幔帐。幔子。布幔。窗幔。帷幔。
  笔画数:14;部首:巾
  造句:这里的夏天家家都挂幔帐来防蚊虫。
  遮:zhē
  挡:遮蔽。遮挡。遮拦。遮阳。遮没(m?)。遮阴。掩盖,掩蔽:遮丑。遮盖。遮瞒。遮掩。遮人耳目。古同“庶”,众多。古同“者”,这。
  笔画数:14;部首:辶
  造句:这里的树叶遮住了阳光,正是乘凉的好地方。
  苇:(葦)wěi
  〔芦苇〕见“(葦)芦”。
  笔画数:7;部首:艹
  造句:芦苇丛是孩子们的乐园。
  硫:liú
  一种非金属元素,普通称“硫磺”或“硫黄”,可用以制火药、火柴、杀虫剂等,亦可用来治皮肤病。
  笔画数:12;部首:石
  造句:这种硫磺皂杀菌很有效。
  磺:huáng
  〔磺胺〕a.有机化合物,抗菌药;b.“磺胺噻唑”、“磺胺脒”等磺胺类药物的总称。〔硫磺〕见“硫”。
  笔画数:16;部首:石
  造句:硫磺可以用来制作火药。
  缆:(纜)lǎn
  系船用的粗绳或铁索:缆绳。缆索。缆桩。解缆。泛指许多股拧成的像缆的东西:电缆。钢缆。用绳索栓住:缆舟。一纵不可缆。
  笔画数:12;部首:纟
  造句:电缆周围是危险区,孩子们不要到那里去玩。
  盔:kuī
  用来保护头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头盔。钢盔。盔甲。形状像盔或半个球形的:帽盔儿。盔头(“头”读轻声)。盆子一类的器皿:瓦盔。
  笔画数:11;部首:皿
  造句:敌人被攻击的丢盔弃甲。

  ● 课文生词
  赤壁之战(chì bì zhī zhàn):发生在赤壁的战役。之,古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de)”。
  东汉(dōng hàn):朝代名。公元25年至220年,建都洛阳,也称后汉。
  隔江相对(gé jiāng xiāng duì):课文指孙权的兵马在长江南岸,曹操的兵马在北岸,双方军队隔着长江相互对峙。
  东吴(dōng wú):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因地处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以历史上称东吴。
  号称(hào chēng):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是曹军名义上说是八十万,其实没有那么多。<例句>敌人号称二个师,其实只有两个团的兵力。
  相持(xiāng chí):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定睛(dìng jīng):集中视力。睛,指眼珠。
  失信(shī xìn):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失去信用。
  只道(zhǐ dào):只以为。道,以为。

  ● 近反义词
    近义词:率领——带领  相持——对峙 计策——计谋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防备——防护
    反义词:夺取——放弃  不计其数——屈指可数
        失信——守信  波浪滔天——风平浪静

  ● 课文成语
  无心应战(wú xīn yìng zhàn):没有心思和对方的战斗。课文指曹军完全丧失了斗志。
  调兵遣将(diào bīng qiǎn jiàng):调动兵力,派遣将领。出自明·无名氏《鸣凤记·文华祭海》。
  自不量力(zì bū liàng lì):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形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计其数(bù jì qí shù):无法计算它的数目。计,计算。其,代词,相当于“它的”。数,数目。出自《水浒全传》二七回。
  丢盔弃甲(diū kuī qì jiǎ):把头盔和身甲都丢了。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盔,古代将士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弃,舍去,扔掉。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

  ● 难句解析
  1.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这一句话写出了曹操方面的战前准备。用铁索把船连起来,是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表面看起来,好像解决了曹军的困难,而实际上这样做直截了当暴露了曹军的主要弱点,一旦起火,就会火烧连营,这是致命的错误,是导致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
  2.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是因为它是针对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曹军的弱点提出来的。一是分析双方兵力悬殊,曹军八十万,而周瑜的军队只三万。二是长期相持对东吴不利,因为兵力弱的一方必然吃亏。另外曹军都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上作战,就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用铁索把战船连在一起,针对曹军的弱点,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啦。
  “火攻”是黄盖提出的,周瑜也想到用,所以火攻是水上作战以少胜多的好办法。只是具体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说明周瑜为了取胜考虑得周到。

  ● 段落大意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曹、吴隔江相持,曹军不习惯水战用铁索连船。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讲双方战前准备,曹军连船练兵,东吴定计火攻。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东吴实施火攻计划,黄盖诈降,火烧曹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