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教学反思之二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家乡的桥》,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既抓重点词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回归传统,重生字词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试图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去认识这些生字,学会这些生字。如“篆”,平时出现几率较少,笔画又多,学生书写存在一定困难,我就利用一分钟时间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当场书空几遍,时间虽短,但在后来的作业中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缀、撷取、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几个词较难理解,我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做了不同的设计,如“缀”我是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给足“读”的时间
  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文品句,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用自己已有的理解水平、感情经验解读课文,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读都是诗,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次体悟作者的爱乡、怀乡之情。
  三、做好“说”的准备
  复述课文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和涵义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就是复述课文,对于复述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但在复述过程中对于把握内容重点,分清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困难。于是在《家乡的桥》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持课文结构这一主线,时时处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写作特点,把握文章结构,为复述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最后在板书的提示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复述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复述的过程中除了积累、运用语言外,还可以使学生慢慢地领悟到“这样的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我想,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不但学生的说话能力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而且由于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典范之作,当学生明白了这些文章语言→思想,思想→语言的过程后,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