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课题质疑,打开教学思路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十年后的礼物》叙述的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用一曲《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实践了十年前的诺言。作为大音乐家能对一个素不相识的8岁小姑娘如此信守诺言,还有什么比它更珍贵呢?
  上课前,我没有让学生预习,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上的品读、感悟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至情至理。以出示课题,学生就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课文中讲谁把礼物送给谁?
  那个人是怎样送礼物的?那个人为什么要十年以后才送礼物?这礼物有什么含义?收礼物的人当时表现怎么样?……讲课时我把这些问题都现场罗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不新颖,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他们不是被限制在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当中,而是大家提问,大家解答。
  在讲解达格妮心情变化的句子中,我采用先自己找,然后再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她的心情,写下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如:“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句话体现出达格妮惊讶的心情,她惊讶的原因是著名作曲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还专门写曲子给她?学生基本都能按照这种方式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写在书上。待黑板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课也接近尾声,达格妮最后的“生活啊,我爱你——”这句话的含义我不用,大家都能够明了。
  针对其中抽测中,我们班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审题能力较弱来设计课堂教学,效果比事先预习还好。当然,课堂上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学生听了别人的回答,自己的思考相对较少,尤其是后进生,过多依赖老师和其他同学,懒得动脑,对这部分学生课堂上还应该多关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