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之一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从书中的插图当中已能初步感知桂林山水之美。这一课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难点是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思路,引导学生概括课文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样不但能有效地进行读的训练,而且使学生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下面就从朗读指导和教学环节两方面谈谈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画面,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再品读、诵读、比赛读、师生解读……让学生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非常投入,解决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教学重点后,自然就能走进文本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
  其次,这篇课文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然后进入分段研读。我用概括描写水和山的词语引出课文二三段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其他两段所写内容,从而总结本文的写作结构特点,接着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句子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找得非常准,为了巩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我还仿照例句进行写话练习,如仿写“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尤其是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练习:如:贺兰山真高呀,高得……;宁夏的沙湖真美呀,美得……学生兴致盎然,思维也格外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大胆举手了,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练习非常有趣。这个排比句的运用,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最后,由于第三段和第二段的写法相同,因此在第三段的学习中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总结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在这一段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这时我利用形象直观的电子白板插入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一目了然的观察图片,从而轻而易举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文章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于学生记忆。这就在课文的学习中无形的帮助了学生背诵课文,摒弃了以往的死记硬背记忆模式。然后利用最后一段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诗带学生走进美丽的桂林山水,启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虽然这节课教学环节比较紧凑,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但也存在诸多遗憾,对于学生的某些体会指导的不到位;电子白板或多媒体某些帮助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功能尚未有效利用;再者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画画、诗朗诵比赛……这样的形式,想必更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及大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