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长春版教学参考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7.小英雄的故事

  [板块说明]
  本板块教材围绕以“小英雄的故事”这个主题,选编了两篇富有儿童特点、情节生动的课文。课文分别以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为背景,展现了中外英雄少年的机智、勇敢,字里行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60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夜莺的歌声》一文通过人物外貌、行动、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形象。小男孩的几处话语一语双关,既麻痹了敌人,又流露出对敌人的憎恨,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这两篇文章虽然篇幅很长,但是语言通俗易懂,能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在进行本板块教学的时候,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疑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换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两篇课文都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朗读训练。

            7—1 小英雄雨来

  教材分析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中篇同名小说《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地和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课文共有六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和敌人勇敢斗争的事迹来描述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年仅12岁的雨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到小英雄同日寇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课文要有一定的速度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练习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3.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由于课文较长,可请学生在预习时自由浏览课文,搜集与课文有关的信息,如:雨来是哪里人?生活在哪个年代?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也可以找一找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的原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较长的课文中根据自己的需求搜集信息。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栓”是翘舌音,“搡”是平舌音。要求会写的字中,“帚”的读音是“zhu”,在“笤帚”一词中读轻声“zhou”;“扒”是一个多音字,在本文中读作“b”;“愣”与“楞”容易混淆;“脯”字右上容易少写一点;“笤”字不要写成草字头;“拳”字上半部分是两个横,写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别写错。
  2.朗读指导
  (1)课文开篇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芦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表示芦花开放时色彩、形态的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借以体会家乡的美,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2)文中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狡猾、凶残的侵略者形象,并以雨来的勇敢、坚强的表现反衬鬼子的无能,更进一步地表明小英雄的机智应变、无所畏惧的形象。教师可先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另外,课文几次出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更加突出了雨来的品质。要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部分内容。在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时,要表现出雨来坚贞不屈的对敌斗争精神,语气要坚定,激昂、有力,以此来烘托雨来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决心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3.阅读教学
  本文篇幅比较长,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各部分都是怎样紧紧地围绕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来描述的,并注意培养学生默读且有一定的速度。
  (1)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整篇课文的梗概。然后讨论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雨来出色的游泳本领。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念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捉住了。第四部分,写雨来跟鬼子进行英勇不屈地斗争。第五部分,写芦花村的乡亲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沉痛地悼念他。第六部分,写雨来没有死。在指导学生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课文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围绕课文的主要意思来思考概括。用什么样的语句可不求一致,但用字要精。如根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来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是:
  雨来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与鬼子斗争;河沿的枪声;雨来没有死。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作小标题,引用的语句要加引号。如:
  “望着妈妈笑”;“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把缸搬回原地方”;“什么也没看见”;“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中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三次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其目的在于突出表现雨来的品质和这种品质的形成是党教育的结果。前两次是出现在雨来上夜校背景下,写出了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二次出现在雨来被鬼子毒打、鲜血直流的情况下,血滴溅在课本上,用来烘托雨来热爱祖国的决心和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知道,雨来之所以能和敌人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和他平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3)要围绕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看看文章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对重点词语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深入体会。
  以下词语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晋察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睁眼瞎:比喻不识字的人,文盲。
  交通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队伍中担任通讯联络工作的人员。
  劫难:灾难,灾祸。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一设计是关注学生默读课文的速度,通过快速默读来了解课文的梗概,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员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地和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
  “指出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搜集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晋察冀边区的芦花村。
  “讨论:请你给文章的六个部分分别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说明理由。”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练习,引导学生讲述理由的时候要从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重点。
  “课题中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你列举出文中的事例加以说明。”这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的练习,说雨来是个小英雄,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被鬼子毒打、鲜血直流的情况下,雨来没有惧怕,而是以坚强意志同敌人进行斗争,最后,机智地逃脱敌人的魔掌。
  (2)拓展与运用
  “讨论:文章的前两部分写了雨来‘水性好’和‘上夜校’,与后面故事的发展和突出雨来的小英雄形象有什么关系?”可以说,文章的前两部分的描写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和突出表现雨来的小英雄形象留下了伏笔,正是由于上夜校,雨来学会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也产生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不屈和果敢,当日本侵略者分别用糖果、金戒指利诱,甚至用武力威逼的时候,
  小雨来坚强不屈,丝毫不为所动;而“水性好”则让小雨来能够得以从敌人手中逃脱,既没有屈服于敌人,又保住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引导学生去开展课外阅读的练习,目的是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这些小英雄的事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如何快速阅读,搜集信息;如何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等。
  (3)积累
  “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再把词语写下来。”读词语要求学生读准确,“帚”在这里读轻声,“诵”是平舌音,“脯”读“p?”,不读“p”。
  “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词语”一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了解书中较难理解或较为生僻的词语,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苇絮:芦苇上长出的如同棉絮一样的东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