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生3: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4: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生5: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点评: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王老师自然深谙此道。第一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读懂“词意”上。上课伊始,教师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乡愁的探寻。探寻词人心迹的路径是什么?那便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此时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身心分离的乡愁。
  朗读需要指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反复朗读,多次与文本对话,看似简单,实难做到。这一步为本课读出“词情”“词心”奠定坚实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