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之一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时间、地点:2010年10月29日于仙桃职业学院
  学生:仙桃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整理:潜江市龙湾小学李丹(根据听课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师: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抬头看我的眼睛。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抬头看黑板,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读课题(学生读课题)。注意这个“深”字,再来一遍。
  生:深。
  师:你把字音读重了,就有了重的味道。再读。
  生:深。
  师:你把字音读长了,就有了长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读出重的味道,长的味道。
  生:(齐读)深。
  师:对慈母情深这个“深”字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问的?
  生:慈母的情到底有多少深?
  师:问得好。
  生:母亲的爱到底从哪里体现出来?
  师: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再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慈母情深。
  师:那么这份情到底有多长?到底有多深呢?拿出笔做一下课堂练习,不要看书。
  (学生练习)
  师:注意写字姿势,标准是又快又好。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
  师:拿出笔自己校正,错的地方马上改正。
  (学生自行纠对)
  师:改完之后全对的举手。请你来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注意听,4个带生字的新词他读准了没有?
  (一学生读自己的填空)
  师:落落大方,从容不迫。但有一个字儿的读音听起来怪怪的,谁听出来了?
  生:“龟裂”的jūn。
  师:谁看到过龟裂的手?
  生:妈妈的手……
  师:这样的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龟裂。
  师:还有谁看过龟裂的手?
  生:奶奶的手象树皮一样……
  师:这样的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龟裂。
  师:还有一个字——“攥”很难写,拿出右手在左手的掌心恭恭敬敬地写这个字。
  (生写)
  师:再读这段话。
  (生读)
  师: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酸酸的感觉。
  生:难受的感觉。
  生:眼泪就要从眼眶里流出来了。
  生:觉得酸溜溜的眼泪要流出来。。
  师:不对呀。按说母亲把一元五角钱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应该感到----
  生:高兴。
  师:没错。按理说,“我”应该感到——
  生:喜悦。
  师:是的。按理说,“我”应该感到——
  生:愉悦。
  师:但是此刻的“我”,没有丝毫的高兴,没有丝毫的欢喜,没有丝毫的快乐。此刻的“我”,却只有用“泪水擦洗”过的四个字儿。读。
  (生读“鼻子一酸”,反复读)
  师:为什么“我”会鼻子——(电脑演示突出“鼻子一酸”)?请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悟,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描写令“我”鼻子一酸。请你把这些地方恭恭敬敬地画下来。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了解,并与学生私下交流,或指点,或点头肯定)
  师:停。“我”为什么鼻子一酸?画下波浪线的请举手,刚才有一位同学主动找王老师谈了他发现的细节,先让他谈谈。
  生:我从“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看出母亲工作的环境很差。
  师:一起读这句,注意“震耳欲聋”这个词,读好就有感觉了。
  (生读)
  师:再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什么是“震耳欲聋”?
  生:形容声音很大。
  师:“欲”是什么意思?
  生:将要。
  师:那声音大的、刺的连耳朵都要震聋了,什么感觉,再读。
  (生读)
  师:这样的环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捂起耳朵。
  生:我想马上冲出去。
  师:你们可以这样,但母亲却不能离开,他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一起再读。
  (生读)
  师:孩子们,母亲离开过吗?
  生:(齐)没有。
  师:依据何在?浏览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看出母亲没有离开过?
  (生读、划、悟)
  生:我从母亲“疲惫的眼睛”中看出来的。
  师:这是依据一。依据二呢?
  生:14、15段。
  师:读其中的一段。
  (生读)
  师:这是依据二。依据三——
  (有6个学生依次发言)
  师:还有依据七、八、九、十,这都说明母亲一直在怎样的情况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师:孩子们,这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从“我”进入工厂,到“我”离开工厂,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一刻都没有停止过。然而,这只是今天,这只是这一个时间。大家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明天的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烈日炎炎的夏天,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寒风凛凛的冬天,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看着自己的母亲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1:酸楚。
  生2:难过。
  生3:愧疚。
  ……
  师:是的,这所有的一切的滋味绞在一起,“我”的鼻子怎能不为之——
  生:一酸。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个句子。
  生:(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一句话能少吗?
  生:不能。
  师:能放过去吗?
  生:不能。
  师: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知道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这样你的语文水平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师:我们继续交流,还有哪些地方,哪些句子令“我”鼻子一酸?
  (生答)
  师:你能联系内容理解,不错。
  生:27段。
  师:有谁留意过母亲神态与外貌的描写,读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
  生:(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对此时此刻的母亲,“我”感到心疼,“我”还有一些吃惊,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忙碌,辛苦。所以“我”的鼻子才一酸。
  师:这处谁还画下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师:敏感的孩子已经发现了这句话写得怪怪的。
  生:重复并强调了三次“我的母亲”。
  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1次。“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2次。“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3次。很不一般,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出现“我的母亲”,请问,谁的背直起来了?
  生:“我”的母亲。
  师:把话讲完整。
  生:“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师:谁转过身来了?
  生:“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
  师:谁的眼睛疲惫地望着我?
  生:“我”的母亲眼睛疲惫地望着我。
  师:按你们的说法,“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句子的(前面)。但为什么作者把它放在了后面?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缩成这样一句话——(出示调整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有感觉的谈一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