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虚词/2019-0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宣岑/考: 拷问
B.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苍头:奴仆
C.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下跪
D.宣悉以诸吏/班:分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奴骖乘/至丹荆卿为计
B.悉收系剧狱/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格杀之/击沛公于坐
D.幸思自安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宣不畏豪强,执法如山,在担任北海相时,他杀死公孙丹父子,因为公孙丹为迷信而滥杀无辜并且有勾结海贼的嫌疑。
B.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不仅得了钱悉数分发给部属,水丘岑因杀宗党身陷囹圄,董宣也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
C.董宣虽然嫉恶如仇,但并不是一味诛杀。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
2.A
3.A
4.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5.(1)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
  (2)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虚词,语句停顿,文言实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虚词语句停顿文言实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 一些常考的虚词: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考点名称:语句停顿

  • 语句停顿:

    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 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