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屯。况阳春召我以烟景,-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 考点名称:语句停顿

    • 语句停顿:

      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 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 语句停顿点拨: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
      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 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