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慄,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施之而受之/交:交替。
B.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过错。
C.无时而不可于吾前/坠:降临。
D.而黛玉之孤僻/惩:恐惧。
2.下列语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极其所有之能力交构之者②各加力而各不任其咎
B.①躬丁其酷,无不平之可鸣②忌黛玉之才虞其不便于己
C.①其感人贤前二者远甚②王夫人固亲薛氏
D.①极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②以罕见之故
3.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一项是(    )
①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②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
③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④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
⑤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
⑥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普通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
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A
2.D
3.B
4.B
5.(1)他们明明知道悲剧的害处,却互相实施并且互相承受它,各自加以力量而各自不承担它的过错。
  (2)又哪里有蛇蝎一类的人物、不同寻常的变故,在其中作怪呢?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

    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

    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