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学者以治生为本论陈确学问之道,无他奇异,有国者守其国,有家者守其家,士守其身,如是而已。所谓身,非一身也。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内事,-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者以治生为本论
陈确
学问之道,无他奇异,有国者守其国,有家者守其家,士守其身,如是而已。所谓身,非一身也。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内事,仰事俯育,决不可责之他人,则勤俭治生洵是学人本事。而或者疑其言之有弊,不知学者治生绝非世俗营营苟苟之谓,即萃野一介不取予学术,无非道义也。
今士鲜不谓明道义,而学未切实,则所为非道之道,非义之义,亦往往由之而不自知。要之,辨此亦自不难。《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自天子至庶人,孰能违之!《中庸》又拈“行素”二字,即同《周官》之指,而语尤近道。能之即居易之君子,不能即行险之小人。《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并极详至。有国者违之,必失其国;有家者违之,必失其家;有身者违之,必失其身。虽所失大小不同,其为得罪于祖宗,得罪于圣贤,则一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斯之谓矣。而岂真一手一足云尔哉!
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而治生尤切于读书。然第如世俗之读书治生而已,则读书非读书也,务博而已矣,口耳而已矣,苟求荣利而已矣;治生非治生也,知有己,不知有人而已矣,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而已矣:而又何学之云乎?故不能读书、不能治生者,必不可谓之学;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亦必不可谓之学。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天下岂有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 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弗能养,而待养于人者哉!鲁斋此言,专为学者而发,故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耳。
然则当何以救之曰治生以学为本嗟乎士苟志学则岂唯能读书治生而已哉修齐治平悉于斯焉取之。而有未能者,亦必不可谓之学。故曰:士为志学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又拈“行素”二字拈:取
B.天下岂有白丁圣贤    白丁:不学无术
C.悉于斯焉取之悉:全
D.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但:但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论证“学者以治生为本”观点的一组材料是(   )
①《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 ②《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
③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  ④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
⑤士为志学而已矣 ⑥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②④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确认为王侯治国责在足国,大夫治家责在足家,对于学人来说,要能勤俭治生,但治生不是忙忙碌碌为维持生计而奔波。
B.陈确认为,道义应建立在治生的基础上,有许多儒生自认为明道义而不治生,这种明道义,并不切实,不是真明道义。
C.陈确赞同鲁斋的观点,认为读书治生是学人的本事,读书与治生相比较,读书比治生更重要,治生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
D.陈确批判了世俗和理学家的读书和治生观,世俗治生观的治生是知有己,不知有他人,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D (仅仅、只是)
小题2:C(③⑤⑥是观点或结论性句子,不是证明观点的材料)
小题3:C(治生比读书更迫切)
参考译文:
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其他特殊的不同的地方,(君王)拥有国就守住自己的国,(大夫)拥有家就守住自己的家,读书人就守住自身,也就是这些罢了。这里所说的自身,并不是仅仅自己一个人。父母兄弟妻子子女的事,都是自己份内的事,对长辈和年长的人要侍奉,对小辈和年幼的人要哺育,决不可推托给别人,那么,勤劳俭朴地管理好一家人的生活,实在是治学的人自身的事。或许有人怀疑这句话有不当之处,(他)不懂读书人说的管理好一家人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说的忙忙碌碌地为维持生计而奔波,也就如一介农夫不懂学术那样,不是不合乎道德礼义。
现在的读书人很少有人不说(他们)不明道德礼义,可是他们治学未落到实处,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道德的“道”,不是礼义的“义”,也往往实行的时候,不知自己(实行的不是真正的道义)。抓住了关键,辨清这个道理也就自然不难了。《周官》已经制定了定量出入的方法,极其明白,容易遵守,上自天子下至平民,谁能违背它!《中庸》又选取“行素”二字,也是与《周官》同样的主旨,并且话说得更接近道义。能做到的就是安居的君子,不能做到的就是行险的小人。《大学》中说的人多食物少,生产地速度快消费的慢;《孟子》里讲的治好田地,减轻赋税,按时食用,讲究礼义消费,也一样极其详明。治国的人违背了它,一定会丧失他的国,治家的人违背了它,一定会损害他的家,安生立命的人违背它,一定会丢失自己。虽然他们丢失的东西大小不同,他们的行为得罪了祖宗,得罪了圣贤却是一样的。《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那里是说一出手一伸腿之类(的小事)呢!
我曾经把读书和治生当作同等重要的事,认为这两件事是读书人的真本事,而且治生比读书更急切。可是只如世俗的读书治生那样,那么读书就不是真正的读书,而仅仅只是追求广博罢了,只是满足口说耳听罢了,只为谋求荣耀利益罢了;(他们的)治生不是真正的治生,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罢了,只知道有妻儿,不知道有父母兄弟罢了:又谈什么治学呢?所以不善读书、不会治生的人,一定不能说他们会治学;那些只会读书,或者只会管治生的人,也不能说他们会治学。真正立志治学的人,一定是又能读书又能治生的人。天下难道有不识字的圣贤、败家圣贤吗?难道有做了圣贤而不能养活父母妻儿,而让他人(替自己抚养)的人吗?鲁斋的这些话,是专门为求学而发的,所以懂得他的话没错,可是实行他的话或许不能说没错罢。
既然这样,那么应当如何纠正这些情况呢?回答是:治生应该以读书为本,哎!读书人立志求学,那么仅仅就是读书和治生罢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全都是从这里得到的。还有没学会的,也一定不能说他是善于治学。所以说:读书人要立志治学罢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学者以治生为本论陈确学问之道,无他奇..”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