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吴楚既饿,乃引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吴楚既饿,乃引而去。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吴王濞。吴王濞弃其车,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购昊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守攻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上废栗太子,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窦太后日:“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上让日:“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日:“帝趣侯信也!”上日:“请得与丞相计之。”亚夫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上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日:“彼背主 降陛下,陛下侯之。即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上日:“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免相。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载,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日:“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日:“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日:“引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书既闻,上下吏。吏簿责亚夫,亚夫不对。上骂之日:“吾不用也。”召诣廷尉。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周亚夫以功为丞相,坐争封匈奴降将事病免。心恶之,赐食不置箸,叱之使起,昧于敬礼大臣之义。卒以非罪置之死,悲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壮士数千人亡走走:逃跑
B.汉购吴王千金  购:悬赏以求
C.陛下侯之    侯:侯爵
D.庸知其盗买县官器 盗:用不正当手段谋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吴楚既饿,乃引而去。②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B.①吴王濞弃其车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怨而上变告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①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②因谗之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亚夫用兵有方。抗击吴楚叛军时,他避其锐气,断其粮道,在其饥饿撤退之际以精兵追击,结果大胜刘濞的军队。
B.周亚夫因平叛有功,迁为丞相,很得景帝重视;但好景不长,又因在太子废立和王信封侯问题上与景帝意见相左,被景帝疏远。
C.景帝赐周亚夫大块的肉,却不给他筷子;又说周亚夫不配做自己的大臣。这些足见他对周亚夫已经极度不满。
D.洪迈认为周亚夫是有功的大臣,对他无罪而死,深感悲痛。认为这是景帝怨恨周亚夫违忤已意,加罪陷害而造成的悲剧。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C侯:封……为侯(3分)          
小题2:C(①连词,因而;②连词,表修饰。A、副词,于是。B、代词,他的,他们的。D、副词,于是。)(3分) 
小题3:B(在王信封侯问题上与景帝意见相同)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景帝三年,昊国、楚国造反。周亚夫任太尉,领兵向东进攻昊楚叛军。亚夫命令军队加固营垒,坚守不出,却派弓高侯等人率领轻装的骑兵部队断了昊楚叛军后面的粮道。吴楚叛军缺少粮食,吃不饱,想退兵,多次挑战,亚夫始终坚守不出。吴楚叛军饿得厉害就撤退了。亚夫就派精锐的部队追击,把吴王刘濞打得大败。吴王刘濞丢下了他的部队。和几千壮士逃走。汉朝悬赏千两黄金来捉拿吴王。一个多月后,越人砍下吴王的头来报告。亚夫一共同叛军攻守三个月,就把叛军击败,平息了叛乱。到这时,众将领才认为太尉的计谋是对的。亚夫回到朝廷以后,升为丞相。景帝十分看重他。皇上要废除栗太子,亚夫为这事坚持同皇上争执,但最终未能说服皇上。皇上因此疏远了他。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皇上责备说:“王信不能封侯。”窦太后说:“皇上赶快封王信为侯!”皇上说:“请让我同丞相商量这事。”亚夫说:“高帝约定‘不是刘氏宗室的人不能封王,不是有功的人不能封侯。不按照约定,天下人一起攻击’。现在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是没有功业,封他为候。不符合高帝的约定。”皇上默然,阻止了这事。后来,匈奴徐卢等五人向汉朝投降,皇上想封他们为侯来勉励后来者。亚夫西:“他们背叛主子投降陛下,陛下封他们为侯,凭什么责罚那些不守节的人臣呢?”皇上说:“丞相的主张不能采纳。”于是把徐卢等人都封为列侯,亚夫因此称病引退居家。皇上在宫中,召来亚夫,赏他酒食。但是只摆上了大块的肉,没有分割好的肉,又不放上筷子。亚夫心里不高兴,到主席取筷子。皇上看着他笑着说:“这样难道不能满足你的意思吗?”亚夫脱帽跪地向皇上谢罪。皇上说:“起来。”亚夫于是快步走出宫殿。皇上目送他,说:“这种愤愤不平的人不配做我的大臣!”过了没多久,亚夫的儿子替父亲从工官的官署买了可以做葬器的甲盾五百套。雇来搬运葬器的人认为这活苦。亚夫的儿子又不给他工钱,雇来搬运葬器的人知道亚夫的儿子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买了皇帝的器用,因为怨恨就紧急向朝廷告发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亚夫。书状让皇上知道以后,皇上下令交付法官审讯。法官按簿责问亚夫,亚夫不回答,皇上骂他说:“我不需要你回答。”下诏把亚夫交付廷尉。7亚夫就进了廷尉的牢狱,于是他五天不吃东西,吐血而死。   
周亚夫因为战功做了丞相,因为同景帝争执匈奴降将封侯的事而被免职。景帝心里憎恨他,赏他酒食却不放置筷子,呵斥他叫他起来,违背恭敬对待大臣的礼仪,最终无罪而置他于死地,悲痛啊。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