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登平远台记[明]宗臣平远台在省城中东南。《闽志》三山,此即所谓鳌峰山也。山固奇,在城中尤奇。宗子入闽十朔未登也,盖以戎故。而客有好宗子者,-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登平远台记
[明] 宗臣
平远台在省城中东南。《闽志》三山,此即所谓鳌峰山也。山固奇,在城中尤奇。宗子入闽十朔未登也,盖以戎故。而客有好宗子者,乃召宗子登焉。凡几折始上,又折而东,登鳌石亭。天风高扬,万象萧瑟,宗子于是仰而思,俯而叹也。
客曰:“大夫何叹?”宗子曰:“嗟客乎,嗟客乎,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家缨弁,人诗礼,农嬉于畴,而商歌于涂也。当是时而登厥台焉,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罔弗触吾目也,则罔弗快吾心也,今何时也?吾见兹台三驻军矣。客亦东眺大海乎?楼船组练隐隐起也;南睇于江,故里妇日濯锦漂絮其中者,今健儿饮马矣;西瞻乌石,盖有锻甲砺刃、鼓笳铙吹之声焉;北窥闾井,则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盈道也。且千里之内,亡者未葬,疮者未起,流者未归,系者未释,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昔何以欢?今何以悲?昔何以靖?今何以扰?斯其故难言哉,难言哉!夫君子之谋人国也,上忧主忧而下忧民忧者也。今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方请缨枕戈,不暇餐沐矣,客乃欲吾观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嬉乎?此吾所为叹也。昔元臣据闽之险,以抗我旅,皇祖乃命楼船将军从大海径捣其穴空之,帝谟赫,日月同炳。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吾叹之,实愧之也。”
客于是起辞曰:“吾不能解大夫之叹,而大夫又安能饮吾之酒?请大夫为客记之,以示后之登斯台者,毋徒嬉此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忘厥民忧也。”宗子于是采客之言,以为之记。
[注] ①怨(dú):痛恨而有怨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罔弗触吾目也         罔:没有
B.斯其故难言哉故:缘故
C.帝谟赫,日月同炳谟:谋略
D.此视皇祖诸臣何如哉视:看待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吾所为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夫闽者,岂非记所称东南巨丽哉?
B.父老子弟被戎执戈者,怨盈道也。
C.昔何以靖?今何以扰?
D.帝心常在万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远台在福建的鳌峰山,作者受友人之邀而登临,登高而望,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感叹,既是为奇伟的自然风光,更是为现实的凄然状况。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作者通过往昔的繁荣安定与今日的残败动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朝臣无能的不满和自己难有作为的愧疚之情。
C.同游宾客虽然不能理解作者的“叹”,但认为实在应该记下这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的美丽景色,以供后来者赏读,于是作者应允而作。
D.文章贯串了作者的忠君爱民意识,其不以登临为乐,忧国忧民之情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异曲同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客闻其说,余恐客之投觞于地,而莫余饮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今策事之臣,顾不能设一奇制敌,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窥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用斜线(/)线给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选自《孙子兵法·始计》)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你们听了其中的缘故,我恐怕你们会把酒杯扔在地上,不再让我喝酒了。(“觞”1分,“莫余饮”宾语前置句,“饮”使动用法1分)
(2)我一想到这些,不知不觉就汗水淋淋一直流到脚后跟。(“念”1分,“踵”1分,大意1分)(3)现在谋划国事的大臣,却不能设计一个奇招制服敌人,而使倭寇常常截断海路偷袭我朝。(“策事之臣”1分,“顾”1分,大意1分)
小题5: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试题分析:
小题1:“视”应解释为“与……比照”。
试题分析:
小题2:此句只是肯定“闽”是个好地方。而从文意上看,“吾所为叹”的原因是倭寇的进犯,百姓不能生活在太平年代,而朝廷又没有有效的御敌措施。
试题分析:
小题3:曲解了宾客的意思。从末段看,宾客理解了作者感叹的原因,而要求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是希望以此警示后人。
试题分析:
小题4:略
试题分析:
小题5: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充分利用有利的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作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作不攻打,要攻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要攻打远处却装作攻打近处。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登平远台记[明]宗臣平远台在省城中..”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