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题共6分)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文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题共6分)
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
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或云车驾将临幸,或云朝廷收其。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至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应州奏捷,帝降敕:“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剿寇有功,宜特加公爵”。制下,举朝大骇。之鸾偕诸给事中上言:“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不知陛下何所取义,为此不祥之举,以駴天下耳目,贻百世之讥笑也。
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诏授其家九十余人官。之鸾言:“永成贵显,用事十有余年,兄弟子侄皆高爵美官。而其侪复为陈,将及百人。永成何功,恩滥如此,恐天下闻而解体也。”帝将南巡,之鸾偕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交章力谏。章入二日,未报。之鸾等不知所出,伏阙命,自辰至申。帝令中官传谕,乃退。明日托疾免朝,欲为之鸾等罪。会诸曹郎黄巩等联章力谏,乃止不行。然巩等下狱杖谴,之鸾辈亦不敢救也。宸濠反,张忠、许泰等南征,命之鸾偕左给事中祝续从军纪功。未至,贼已灭。群小忌王守仁,谮毁百端,之鸾力白其诬。忠、泰广搜逆党,株引无辜,之鸾多所开释。且请蠲田租、停力役、宽逋负,帝颇采纳。初冒徐姓,至是始复
 其秋大计京官,被中伤,谪崇德丞。屡迁宁夏佥事。饥民采蓬子为食,之鸾为取二封,一进于帝,一以贻阁臣。且言时事可忧者三,可惜者四,语极切。帝付之所司。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胡东皋称其能,举以自代。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未行,盗发,留镇抚。擢河南按察使。卒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云朝廷收其息:利息
B.擢河南按察使寻:不久
C.而其侪复为陈乞:乞讨
D.伏阙命,自辰至申俟:等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竞锥刀之利今其智反不能及
B.勒金石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欲为之鸾等罪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D.至是始复积土成山,风雨兴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乞:求情,这是其引申义,应结合语句来推测。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两个“乃”均为副词,“竟然”;B前者为代词,代指“功绩”,后者为代词,“我”; C前者为介词,“用”“拿”;后者为连词,表目的,来;D前者相当于代词,代指原来的姓,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此”。
【参考译文】
齐之鸾,字瑞卿,为安徽桐城县城人。正德六年高中进士。后又改为庶吉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官职。
十一年(1516)冬天,皇帝准备在京城西边设置店铺。齐之鸾上言说:“近来听说要设立花酒铺,有的说车驾将到来,有的说朝廷收其利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仍至争逐锥刀之利,这与妓馆有什么区别呢?”应州告捷,皇帝降下敕文:“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宋寿剿寇有功,应特加公爵。”皇帝命令下来,举朝都感到非常惊骇。齐之鸾偕同诸位给事中向皇帝进言说:“自古天子也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的。成功之后,不过是面向南受贺,在金石上雕刻下来,传扬他的颂歌罢了,没有加爵酬劳,像今日这样颠倒的。不知陛下取的是什么意义,来做这种不祥之举,以惊天下人的耳目,让百世讥笑。”
齐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后,皇帝下令授与他家九十多人的官职。齐之鸾说:“马永成贵显,当权十多年,兄弟子侄都是高爵美官。而他的同僚又为他陈乞官职,将达到百人。马永成有什么功劳?皇恩如此滥用,恐怕天下听说后会解体呢。”皇帝准备南巡,齐之鸾和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人交章极力规劝。奏章进入二天,没有得到答复。齐之鸾等人不知所出,伏在宫殿前候命,从早晨到傍晚。直到皇帝让中官传达谕令,才退下去。第二天皇上托病免朝,想治齐之鸾等人的罪。正巧诸曹郎黄巩等人联章极力劝阻,才止而不行。但黄巩等人被下诏狱且被廷杖责打,齐之鸾等人也不敢营救他们。宸濠造反,张忠、许泰等人南征,命令齐之鸾偕同左给事中祝续随军记录功劳。尚未到达,叛贼已被歼灭。众多小人憎恨王守仁,对他进行百般的诬谤,齐之鸾极力为他辩白。张忠、许泰广泛搜捕逆党,株连无辜,很多人都被齐之鸾开脱释放。而且请求免去田租、停止力役、放宽对逃税的追索,皇帝对他的建议颇为采纳。起初他冒用徐姓,到这时才恢复齐姓。
这一年秋天大举考察京城官员,齐之鸾被人中伤,贬谪为崇德县丞。逐渐迁至宁夏佥事。当时饥民采蓬子作为粮食,齐之鸾为此修书二封,一封进献给皇帝,一封送给阁臣。并且说时事可忧的有三项,可惜的有四项,语言极其恳切。皇帝将它交给有关部门。当时正在大修边墙,齐之鸾监督管理这项工役。巡抚胡东皋说他有能力,举荐齐之鸾代替自己。齐之鸾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还没有出发,盗贼兴起于是留下镇抚。不久被提升为河南按察使。逝于官任上。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题共6分)齐之鸾,字瑞卿,桐..”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

    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