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枣的季节(有删节)牛汉①麦熟一晌,从收割到净场,不过三五天工夫。打枣,也有个季节,记得是在农历的八月中旬,也不过是三五天,全村的枣树差不多就打光了。打枣多半是在半-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打枣的季节(有删节)
牛 汉

  ①麦熟一晌,从收割到净场,不过三五天工夫。打枣,也有个季节,记得是在农历的八月中旬,也不过是三五天,全村的枣树差不多就打光了。打枣多半是在半前晌,由女人和娃娃们操持和尽情享受,打枣的确是一种使心灵快活的享受,可惜一年只能有一回。那几天,整个村庄此起彼落地爆响着一阵阵的欢腾声:先听到成千的枣子在地上蹦蹦跳跳的声音,接着就响起了孩子们嗷嗷的欢呼。(1)熟透的红枣,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地瀑布般溅落下来,在院子里滚来滚去,总有那么几颗跑到谁也难以找到的角落躲起来。打枣捡枣都十分有趣。
  ②打枣前个把月,已经摘过一回,是由我攀到树上一颗颗地摘的。拣个儿大的,约五六成熟的,满满地摘一大篮子,母亲把它们洗净装在瓷罐里做醉枣。村里做醉枣的人家不是很多。醉枣的坛子严严地封着,搁在房里的条桌上,开坛的一瞬间,孩子们都屏着气团团围着母亲。坛盖一开,一股浓烈的酒香枣香喷发了出来,正在院子里的祖母立刻闻到,笑笑说:“醉得正合适。”要是醉得酒味压倒了枣味,就不算合适。开坛时,醉枣的香气隔几家院子都能闻到,仿佛绽开了一朵奇异的香喷喷的仙花。我家收枣时节,父亲从不插手,凝神静气地在屋里看他的书,炕桌上摆一碟刚刚出坛的、红艳艳的、胖胖的醉枣。看几页书,吃一颗醉枣。
  ③打枣的事由我祖母主持,先命令我把整个院子扫净,一粒羊粪蛋都不能留。打枣时,我早已高举竹竿,威风凛凛站在树下听候命令。祖母再三叮呼我,切不可使劲太大,下手要轻。当枣子噗拉拉坠落,击打在我的头上、肩头上、手臂上,不但不感到疼,还有一种酥痒的快感,而且凡是落在人身上的枣子,弹跳得格外远。很小的时候,看到祖母和母亲打枣,(2)千百颗枣子从她们身上朝四面八方溅射着,映着秋天浓艳的阳光,那种梦境般的情景,到今天仍历历在目。光芒四射的红枣坠落下来,从祖母和母亲身上溅射出去的瞬间,祖母和母亲变成了两个能发光的神话里的人物。如果我四十多年前把画学成,早已把这情景画了出来。
  ④我自小认为,祖母是个内心灵秀的女人,她常常说出一些极有诗意的话。打枣时,她诗兴大发,说:“树上的枣子不能打得一干二净,要留十颗八颗。到下雪时,这几颗留下的枣子会出奇地红,出奇地透亮。”祖母指着树尖上的那几颗晶红的枣,又说,“一来看着喜气,二来冰天雪地时,为守村的鸟雀度饥荒。”老人们说,一个村子,总会有几只不愿飞走、忍饥挨俄守着村子过冬的鸟雀。树上的枣很难打尽,树梢的枣大都是后结的“老生子”,而后结的果实往往不会成熟,枣树总是格外地护着它们,有时使着劲儿打,它们像焊在树枝上一样牢固。祖母对我说:“老生子不能打,再打,枣树会生气,明年不结枣子,或者结出来的也是苦的。”
  ⑤打枣,不但女人和娃娃们快活,枣树何尝不快活?(3)听到枣子溅落到地的声音,光芒四射地从树身上飞溅出去,晶莹如飞虹,那情景,那声音,那光彩,枣树能不感到快活吗?祖母深信不疑,我也信。
1.文章中多次写到与“枣”有关的快乐与独特感受,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祖母和母亲变成了两个能发光的神话里的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文中祖母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枣子在阳光下溅落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共出现了(1)(2)(3)三次,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①孩子捡枣时的欢乐;
  ②醉枣给父亲带来的享受;
  ③自己打枣时枣落在身上的快感;
  ④祖母关于打枣的话给人以诗意的感受;
  ⑤枣子在阳光下飞溅给人们带来的快活。(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为打枣蒙上一层神秘与庄严的色彩;也揭示了农家人对大地的馈赠,无比的虔诚与珍惜。(意对即可)
3.文章主要通过祖母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出祖母内心的灵秀与善良,表现出农村人果实特有的虔诚与敬意(意对即可)。
4.内容方面:烘托了农家人收获时欢乐气氛,表现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侧面表现出祖母和母亲高大美好的形象,突出了主旨。结构方面: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而紧凑。(意对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打枣的季节(有删节)牛汉①麦熟一晌,从收割到净场,不过三五天工夫..”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