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叶匡政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一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 。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来源自《河北青年报》)
1.下列关于“心的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价值根源来自人生命的本身,来自人的内心。
B.“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具有由内向外的性格,并且许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这一基本特性。
C.“心的文化”不同于“主观”,是一种可感的存在,其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
D.“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心的文化”突显了一种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由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儒家代表孟子论及“心”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B.在徐复观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一哲学判断,把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到了“心”上,使中国人有了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C.文中列举荀子《解蔽篇》中对心的解释和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的观点。
D.徐复观认为,程颢说的“只心便是天”,就是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其核心即价值,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B.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和平文化,因为“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之中,使人真正实现天然自足。
C.在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被人误认为是唯心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它应该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D.“心的文化” 没有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文化价值的根源,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B
2.A
3.D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叶匡政在台湾新儒..”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