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孩奴”,一个被庸常算计裹挟的流行词张伟如果我们承认流行词汇是风向标,那么,正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孩奴”,则代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它说-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孩奴”,一个被庸常算计裹挟的流行词
张伟

  如果我们承认流行词汇是风向标,那么,正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孩奴”,则代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它说明,我国的整整一代人都开始为要不要为人父母而犹豫不决。,它甚至能说明,在一个长久以来将亲子之情视作基石的社会里,生儿育女头一次在大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幸福。
  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关于“孩奴”的讨论已经开始占据报纸和网站的显要位置,“生孩子要理性”的专家观点颇带暗示意味地传播,“养个孩子要100万元”的恐慌悄悄蔓延。据说,在很多家庭的饭桌上,要不要生孩子,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话题。
  我们承认,单个家庭在生育问题上无论作何选择,都应受到尊重。但当这种选择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方向性,并开始传染,那就不得不严肃对待。我们也承认,养育孩子的成本正在变得高昂,但这却不足以成为将孩子视作负担的理由。
  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成本,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这是我们正面临的现实,它部分是我们为文明发展付出的代价,部分则是我们社会结构失衡的恶性后果。将“孩奴”一词挂在嘴边的这代人,许多刚独立挑起生活重担。他们面临一个正被贫富分化、心态失衡等因素慢慢撕裂的社会,并在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间挣扎。他们习惯性地将这一切主要归因于外部不公,充满牢骚和抱怨。
  这种压力是现实存在的:在北京街头,在上海街头,或者在广州街头,随便拉住一位劳碌的为人父母者,你都会发现,孩子是他(她)奋斗的动力,也是他(她)焦虑的根源。
  然而当一对夫妇忙于用奶粉、尿布和学费的价格来衡量生育的价格,并将为承担这种价格的奋斗视为“奴役”时,我们可以确定,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养育后代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命题。它包含亲情之美、伦理之常。它的利弊,不应该只通过计算器上敲出的数字来评判。
  亲子之爱、天伦之乐,不仅是我们社会长久以来珍惜保存的传统价值;也是深藏于人性深处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个体会因种种原因作不同选择,但这种根植于文化和人性本身的传统,并不应该被冷冰冰的成本核算所否定。
  在“孩奴”这一词汇流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一种危险。我们担心,被过分强调的集体抱怨,会演化成无法控制的强大潮流,损害我们珍视的亲情传统,从而裹挟许多人的思考,并伤害我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将生儿育女视为劳役,并与买房、买车相提并论的观念,是一种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联想。它是对世界的消极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而急匆匆地将这种观点加以传播,并津津乐道,则是一种鲁莽的冒险。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我们也许该承认,精确地计算养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费,并据此规划自己的人生节奏,是明智的行为。但是,这种明智绝不是抱怨这种花费之巨大,并借此发泄自己对于生活成本高昂的不满。要知道,在历史上,即使是最艰难最贫穷的时刻,人类也不曾放弃对于子女的抚育和爱护。
  “孩奴”这个称呼,叫我们心存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们对民生艰难的体味——如果面对抚育后代这样基本的选择,社会成员也被迫精打细算而犹豫不决,这说明这种艰难已经到了某种必须正视的程度。这种不安,也因这类流行词汇背后所揭示的传统价值的脆弱而起——凭借那些价值,我们才得以将社会共同体延续至今。
  我们希望那些恐惧成为“孩奴”的人,静下心来进行一次深思熟虑,而不是急于跟从一个符号,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我们希望对“孩奴”的恐惧早日平息,这既需要靠整个社会系统尽快地良性化发展,也需要已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态,体会生育和养育后代的美妙。
1.联系文本,下列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与判断正确的两句是(     )   
A.文章认为,由“孩奴”的流行折射出的价值倾向值得警惕,甚至在某些家庭,是否生儿育女竟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严肃话题。     
B.在生育问题上,个体选择值得尊重,但选择如果成为某种整体方向性则必须高度重视,生活成本的高昂不能成为将孩子视作负担的理由。     
C.造成生活成本高涨的原因,一则是社会文明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结构性失衡造成的恶果;二则是由于其心态脆弱,不敢直面现实所致。     
D.作者认为,将生儿育女视为劳役,与买房买车相提并论,是造成社会的生育价值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同时,必须精确计算养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费,规划自己的人生节奏。     
E.文章认为,“孩奴”称呼流行让人心存不安,源于民生艰难,是民生艰难阻碍了人们成为父母的决心,惧怕成为“孩奴”。
2.文章说:“凭借那些价值,我们才得以将社会共同体延续至今”,简要回答“价值”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作者是如何看待“孩奴”一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AB     
2.生儿育女是人类延续文明的基本选择,亲子之爱天伦之乐,是社会珍惜保存的传统价值;传承后代是深藏于人性深处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     
3.“孩奴”流行表明了某种令人担心的倾向,即将生儿育女看做是一种负担;养育孩子成本高昂源于社会发展与结构性失衡;养育后代不是经济命题,包含亲情之美、伦理之常,不能用成本核算;“孩奴”流行会损害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将生儿育女视为劳役,与买房买车相提并论是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联想,它体现了消极逃避而非积极应对;“孩奴”的流行源于对民生艰难的体味,应正视艰难并以良好的心态体会养育后代的美妙。(意对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孩奴”,一个被庸常算计裹挟的流行词..”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