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4—19题。(20分)乡村教师①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一些同学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忙着找工作,一些忙着办签证准备出国镀金。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4—19题。(20分)
乡村教师
①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一些同学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忙着找工作,一些忙着办签证准备出国镀金。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②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③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鱼跃龙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④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⑤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⑥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⑦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⑧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⑨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⑩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带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个。
选自《青年文摘》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分)
 
 
15.请谈谈文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一些忙着办签证准备出国镀金
镀金:                                                              
(2)放弃了这次鱼跃龙门的良机
鱼跃龙门:                                                          
16.文中的乡村教师是无私的,结合文章说说他的无私表现在哪两方面。(4分)
(1)                                                                                                                     
(2)                                                              
17.文章开始写“娟子不着急找工作,选择要回乡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14.(3分)因为一个乡村教师用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救了娟子等13个学生的命,为了感恩娟子大学毕业决定回乡教书,乡村教师的事也感动了娟子其他3个同学和她同行
15.(4分)(1)到国外学习(意合即可)
(2)通过读书从农村走出来,到城市或更好的地方发展(意合即可)
15.(4分)(1)愿意留在贫困的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2)在面对生死选择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先救学生,最后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牺牲。
16.(4分)引起悬念,为后文写乡村教师的故事作铺垫,同时表现了娟子继承乡村教师的事业的决心。


14.(3分)三个要点,1个1分。
15.(4分)两个要点,1个2分。
16.(4分)考生容易忽略要点1。据前文,其实,愿意留下来就是一种奉献,一种牺牲。
17.(4分)引起悬念1分,分析作用3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4—19题。(20分)乡村教师①临近大学毕业..”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