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现代道德是复杂的系统构成:它既有不同领域中道德性质(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等)的区分,-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现代道德是复杂的系统构成:它既有不同领域中道德性质(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等)的区分,又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常德、美德、圣德)划分。
近年来,尽管道德建设的“标准”放低了许多,但在实际倡导中,依然是崇高“主义”多、常德楷模少。即便是常德行为,被舆论树标并号召学习后,也变成了无私奉献的先模人物。在这种道德教育背后,实际上隐含着用先进道德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理念:只要人人学先模,个个像雷锋,这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不就提高了吗?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伦理学误区。
圣德与常德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说来,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统辖关系,不能笼统视为先进道德与一般道德的区分。实践圣德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它是建立在理想信仰基础上依赖意志行为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常态社会环境中的人格品行。实践常德则一般并不损害个人利益;它是依赖感性或理性觉悟的道德规范,往往表现为习惯性的个人品行。它主要存在于常态社会环境中。需要牺牲自我的圣德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因此,它可能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但那些能凭借高尚觉悟和超人意志实践圣德的英雄,却未必具备依赖感性或理性觉悟的道德规范,能在日常行为中实践常德,譬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譬如不办关系案等等。特别是现代常德,是个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是“有我”的道德。如果缺少甚或没有公私概念的区分,那么,那些能在特殊环境中“忘我”而实践圣德的人,是有可能在世俗生活中从“大公无私”滑向“大公皆私”的泥沼的。
还应特别提及的是,常德作为人类的共同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一般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各种游戏规则面前,人人自律守法,人人都能从游戏中获益。任何违反常德的行为,都是公认的缺德行为。而圣德则不同了,它经常存在于阶级民族的政治道德领域中。这时,不同圣德的价值取向是对立或冲突的。因此,如果其信仰、追求和实践的价值理想出了问题,视死如归的"圣战英雄"极可能成为文明社会的公敌—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实践的不都是“圣德”吗?可见,圣德即便普及了,常德也未必进步,道德腐败现象也难以遏制。反之,常德普及了,社会文明程度则肯定提高了,甚至会涌现出许多平凡的实践圣德的英雄。2003年抗击“非典”第一线上的不少医护人员便是例证。支持他们成为英雄的,不是别的,正是作为常德的职业道德。几乎所有医护人员接受采访时,反反复复说的都是一句话:“我是医生”,“我是护士”。一位医生曾如此表白: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
一些青年学人偏执崇高,将崇高理想绝对化,恰恰也步入了思想误区。实际上,一个社会涌现几十个视死如归的英雄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全体公民遵守公德。在和平年代,假如所有公民都能守住常德,诚信自律友善,不偷不抢不贪,真正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心情舒畅,家家安居乐业,试问,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吗?反之,假如仍时时需要英雄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则很可能是由于车匪路霸横行无忌,社会治安严重恶化。这样的“英雄辈出”时代,恰恰是最不理想的社会。因此,我们宁肯不要造就这样英雄的环境,而希望通过常德普及,换来一个长治久安的现代文明社会。
(摘编自杨曾宪《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
小题1:下列关于“常德”和“实践常德”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常德是最低层次的道德,它是一种“有我”的个人品行,它不需要什么“崇高”, 但人人都需要具备和遵守。
B.常德实际上就是常态社会环境中的“良民”、“好人”的道德, 诚信自律友善、不偷不抢不贪是它的基本要素。
C.实践常德具有感性或理性觉悟的特质,它并不损害个人利益,其中包括既不损害自我的利益,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D.实践常德能够使每个人从中获益,如果全社会人人都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整个社会也将变得稳定有序、和谐美好。
小题2:下列关于“圣德”和“实践圣德”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圣德是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忘我”的道德,它具有“把一切献给革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先模”风范。
B.圣德是非常态社会环境中的人格品行,是“先模”和英雄才具有的人格品行。但它的价值取向往往具有对立或冲突的特点。
C.实践圣德是在理想信仰基础上依赖意志的一种行为,它未必需要依赖感性或理性觉悟,但它需要觉悟高尚、意志超人的英雄去完成。
D.实践圣德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它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但是,那些做出了牺牲壮举的英雄却往往极有可能成为文明社会的公敌。
小题3: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常德,从其“有我”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完全不用去考虑别人。
B.道德规范中的美德是介于常德和圣德之间的一种道德,在实践美德时,既“有我”,但有时也“忘我”。
C.现代道德系统是由常德、美德、圣德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构建应该是最为理想的。
D.在和平年代,试图用美德或圣德取代社会常德的做法,对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美好不是明智的选择。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现代道德是复杂..”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