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揭开蚊子咬人的秘密蚊子靠什么能很快地发现我们在哪里呢?当几个人同住一个有蚊子的房间里时,经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复叮咬,而有-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揭开蚊子咬人的秘密
蚊子靠什么能很快地发现我们在哪里呢?当几个人同住一个有蚊子的房间里时,经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复叮咬,而有的人却很少被蚊子叮咬或感觉不到蚊子的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美国农业服务处昆虫研究中心蚊蝇部经过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
在上世纪20 年代,昆虫研究人员就已经知道人与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蚊子有吸引作用。在1968 年,农业处昆虫研究中心的艾克瑞等人发现汗液中的乳酸能吸引蚊子。但是,这两种化合物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都没有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大。这证明一定还有其他的化合物是蚊子的引诱剂。经过对汗液挥发物成分与含量进行大量的组合匹配试验,他们发现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的混合物对蚊子有特别强的吸引作用。丙酮是人体代谢脂肪时放出的成分。二甲基二硫醚是细菌分解蛋白质时放出的成分。当把这三种成分单独使用时,它们对蚊子只具有中等的吸引作用。例如,乳酸只能吸引不到20%的蚊子;与丙酮混合时才能吸引80%的蚊子。但是,这也没有超过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二甲基二硫醚是构成引诱剂的主要成份。在二元混合物中加人这一成分后,就比一些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更大。这是在人工配制的引诱剂实验中发现的第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的研究目标是要配制出引诱力更强的引诱剂,让蚊子离开人进入诱捕器来消灭蚊子。根据他们的研究,大多数人的身上排出的代谢物成分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每种化合物的量则因人而异变化很大。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蚊子在叮咬人时有不同的喜好。 但是,目前他们还不清楚这些物质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吸引蚊子的。
伯尔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找到与人体汗液分泌物相当的引诱剂后,他们也就知道了如何寻找驱蚊剂的方法。他们利用在引诱剂中添加别的化合物使蚊子回避的方法找到一种驱蚊化合物。这一化合物能使引诱剂对蚊子的活性减少到6%。与美国市场上出售的只有在蚊子接近或接触皮肤时才起作用的驱蚊剂不同,这一化合物使蚊子感觉不到目标物的存在。由于专利权益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报告这一化合物的名称。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灭蚊研究的进展,开发出更多更安全的驱蚊剂。
小题1:文中说“这一化合物能使引诱剂对蚊子的活性减少到6% ”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入这一化合物后,引诱剂对于蚊子的引诱作用下降到原来的6%,甚至丧失引诱作用。
B.把“这一化合物”加入引诱剂中,那就对蚊子更具有引诱力从而增强对蚊子的杀伤力。
C.蚊子接触到加人了这种化合物的引诱剂后,活动能力减少到原来的6% ,不会再攻击人。
D.蚊子接触到引诱剂中的这一化合物后,活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被杀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体在新陈代谢脂肪的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叫“丙酮”的成分,这种成分对蚊子吸引力
较强。
B.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细菌分解蛋白质时放出一种叫“二甲基二硫醚”的成分,这种
成分对蚊子也具有一定吸引力。
C.制造引诱剂是前景特别广阔的杀蚊虫办法,而构成引诱剂的主要成分就是二甲基二硫醚。
D.乳酸只能吸引不到20%的蚊子,而丙酮能吸引80%的蚊子。把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
醚三者混合就超过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和动物汗液里的乳酸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蚊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容易招惹蚊子的不光是人,还有动物。
B.美国原先已有一种在蚊子接近或接触皮肤时才起作用的驱蚊剂,而伯尔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出的驱蚊剂能使蚊子感觉不到目标物的存在。
C.随着人类研制的用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三者混合而成的驱蚊剂的诞生,人类将越来越远离蚊子的困扰。
D.有些人对蚊子的吸引力特别大,很可能是由于他们身体表面含有的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这三者的比例恰巧适合蚊子的口味。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联系“他们利用在引诱剂中添加别的化合物使蚊子回避的方法找到一种驱蚊化合物… … 这一化合物使蚊子感觉不到目标物的存在”可以知道。
小题1:是乳酸和丙酮合在一起对蚊子有80 %的吸引力,而不单是丙酮。
小题1:这三者混合而成的是引诱剂,不是驱蚊剂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揭开蚊子咬人的秘密..”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