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苏童和白先勇的这些青春记忆小说中,我们读到的与其说是“成长”,倒不如说是“拒绝成长”。苏童曾这样描述他的早期作品:“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后来-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苏童和白先勇的这些青春记忆小说中,我们读到的与其说是“成长”,倒不如说是“拒绝成长”。苏童曾这样描述他的早期作品:“一条狭窄的南方老街(后来我定名为香椿树街),一群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不安定的情感因素,突然降临于黑暗街头的血腥气味,一些在潮湿的空气中发芽溃烂的年轻生命,一些徘徊在青石板路上的扭曲的灵魂。”少年们在这阴郁、潮湿的香椿树街上像是一群经原子辐射后的生命,疯狂又变态地生长。苏童没有点明辐射源何在,只以闪烁出现的“七十年代初”等时间标记表明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浩劫。生活在无序状态中,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世界整序,那就是暴力。《舒家兄弟》中,总是被父、兄压抑的舒农谋划着放火烧死家人;小拐梦想恢复哥哥的野猪帮,他的英雄生涯却在另一帮少年的折磨侮辱中结束;在长篇《城北地带中》,小拐最终在单枪匹马与十余个男孩的斗殴中丧生在煤堆上。然而暴力非但没有带来他们渴求的秩序,反而造成了成长的终结:死亡。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而在白先勇的小说中,拒绝成长的方式恰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固置”,“固置”于童年发育的某一时期。对于《玉卿嫂》中的容哥、《寂寞的十七岁》中的杨云峰、《藏在裤袋里的手》中的吕仲卿来说,他们所“固置”的是俄狄浦斯阶段,恋母情结萦绕的时期。总有人终生未达到成熟。我们总是悲哀地发现:强迫忘记,却总难忘记的过去会在新的布景下上演;那个童年时受过伤害的孩子总是尖叫着不肯死去,寄生于成年后的体内。甚至,就是在一个表面上成熟的人心里,都有着不肯愈合的童年创伤。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然而,这也是成长之路岔向的终点,不只是“长大了”才叫成长。“拒绝长大”也是。
苏童和白先勇正是那种受伤的灵魂,他们罕见地保持了感受乃至品味童年痛苦的能力,过于敏感的心灵对于生活来说,可能是一种重负,但对于艺术来说绝对必要。毕竟小说是样残酷的东西,因为它绚目的美可能正是建立在写作者极致的痛苦体验之上。就像北村所说:“我们可以欣赏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美,但我们是否体验到或愿意承受这种美后面的代价,那种极度颓废的体验会使美更夺目,但倾诉者却要忍受苦难,因为这些最美的是那么容易消逝呵!”                        (选自李学斌《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小题1:分别概括苏童和白先勇“青春记忆小说”表现的“拒绝成长”的内涵。
小题2:根据语境,分析下面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少年血粘稠地流淌着,腥甜的气息仿佛被雨沤烂了的花朵。
                                   ▲                                     
②无法达到成熟的人,是一株幼时遭铁丝捆绑歪斜着生长的树,是面貌已成年而形体似孩童的侏儒。
                                   ▲                                    
小题3:文章最后说,“苏童和白先勇的青春记忆小说为我们创造了美,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结合文意,说说这代价是什么。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苏童表现的“拒绝成长”,一方面是指在动乱的年代,生活在不良环境中的少年,他们灵魂扭曲,生命变态,并不是没有成长。另一方面是成长的终结。生活在无序的年代里的少年希望用暴力,以自己的理解来整顿世界的秩序,结果在暴力冲突中终结生命。
白先勇的“拒绝成长”,是说一个人尽管想忘掉过去,可这个人永远活在某种痛苦经历中,这就是把人生“固置”在某个阶段。
小题1:①用比喻的手法(1分),表现了一群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南方少年,他们灵魂被扭曲了,生命变态了。(2分)②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地表现了童年的创伤对人一生的影响。(2分)
小题1:苏童和白先勇经历了童年的苦难,有着痛苦的体验,(3分)并且在以后的创作中以一颗敏感的心不断地感受品味着这种苦难。(3分)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苏童2点,白先勇1点,每点2分,共6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苏童和白先勇的这些青春记忆小说中..”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