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清明不仅是节日郭文斌①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①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②“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这便是“清明”。
③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④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⑤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⑥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就都成了“归”意;所谓“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⑦所以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享受锦衣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⑧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⑨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⑩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⑾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是中华炎黄子孙的人格。
(有改编)
小题1:理解文中划线词、句的含义(5分)
①生死并参:(2分)
②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3分)
小题2: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说“清明看上去是季节”,文章体现了哪些清明作为节日本身的特点?(5分)
小题4:文题说“清明不仅是节日”, 结合文本,分析“清明”有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领悟生死的真谛或把生与死放在一起来思考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从表面上看,祭祀这一形式是“哀”的(1分),但一体两面,祭祀之后都有欢声笑语,追思和狂欢相连接(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结构上:点题(或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由自然的节日到人格,然后上升为炎黄子孙的人格。
内容上:卒章显志(或点明主旨),强调清明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小题1:①昼夜等长、万物复苏;②荡秋千;③放风筝;④踏青;⑤栽瓜点豆;⑥祭祀。
小题1:①清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大同”的天地精神;②清明是一种智慧,能参透生死,心怀感恩;③清明是一种人格,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或:①清明看上去是节日,其实是炎黄子孙的人格,是具有山水日月精神的人格。
②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是天地精神。懂得天同覆,地同载,也便参透生死。③觉悟了生死,便知珍惜、感恩、善待,便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结合下句—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可把握生死的意义和价值。②句要抓住“祭”“ 狂欢”的含义。
小题1:答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可从结构上、内容上答题。
小题1:概括清明作为节日本身的特点,结合文本第五段可答出,答出任意5点得满分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此题说“清明不仅是节日”,是要回答清明承载的意义与内涵。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清明不仅是节日郭文斌①春分过后是清明..”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