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单士兵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      单士兵
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的英文“DRAGON”这个词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无端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文化是一种历史形成,特别是作为民族形象的文化符号,它本身积聚的,就是民族文化极强的内部凝聚力。我们一直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的传人”!龙的现象,已经得到了中华民族整个大家族的普遍认可,龙文化的内涵和对龙图腾的崇拜,已经植入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作为中华民族一个图章,一个徽记,中国龙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其赋含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实际上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长久的封建社会,龙的形象是作为帝王存在的,龙文化的特质就是封建思想与帝王文化;而在时代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龙的形象无疑已经演变成为吉祥符号,龙文化传递着诸如“喜庆”、“团结”、“统一”、“自强”等等的时代文化内涵。
也就是说,简单地把今天的龙文化和龙图腾视为一种历史深处的静态符号,就是一种极大的悖谬。由此,我们就不难发现,那种认为龙的形象已经不再适合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的想法,本身就缺乏文化发展的视野,其视界还是停留于“文化保守主义”的状态。而简单地抛弃中国龙的标志,去寻找新的中国形象图腾,最终只能是文化传承上的“自我阉割”。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此次重塑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会有高达92.35%的投票者不同意改变中国“龙”标志。这其实也意味着,“中国龙”这样的文化符号,对于加强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是大有裨益的。而如果不顾这样的民意诉求,硬性地打造出一种所谓的“新的形象”,这样的做法,就是在文化传承上的生硬切割。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
至于认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会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样的担心,比杞人忧天还要荒唐可笑。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言,今天中国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已经赋予了新时代文化特质,这样的健康的进步文化,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足够的自信;另外一方面,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需要简单地迎合外族人的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民族的,越是传统的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才越有竞争力。
所以,我希望,对于诸如中国龙这样的形象标志,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温情与敬意,应该摒弃随意的怠慢与偏见。简单地抛弃这样的文化符号,只能是一种文化传承中的“自我阉割”,其结果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使我们失去一种文化符号,也不仅仅是弱化我们“龙的传人”的身份意义,其最终损害的,将是中国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A.在封建社会,龙文化的特质就是封建思想与帝王文化,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今天的龙文化和龙图腾视为一种历史深处的静态符号。
B.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运动之中,基于民族文化观念深处,经过不断的文化创造和创新,最终形成的文化符号。
C.一个国家的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力。
D.重塑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对于加强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是大有裨益的。
E、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每一种文化形象都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
小题2:选出不属于抛弃中国龙文化符号所带来的后果的一项 (  )
A.弱化了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身份意义。
B.是一种文化传承中的“自我阉割”。
C.简单地迎合了外族人的观念和审美情趣。
D.损害中国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小题3:对于第一段中吴友富教授的观点,本文是怎样进行批驳的?(4分)
小题4:简要概括作为民族文化符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D
小题1:C
小题1:①今天,龙的形象已经演变成为吉祥符号,龙文化传递着诸如“喜庆”、“团结”、“统一”、“自强”等等的时代文化内涵,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
②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需要简单地迎合外族人的观念和审美情趣,越是民族的,越是传统的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就越有竞争力。(4分,每点2分)
小题1:①具有极强的内部凝聚力,得到整个民族的普遍认同。
②在历史的演进中,其形象和文化内涵能够不断发展变化。(4分,每点2分)


小题1:C.文中有“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的想法,本身就缺乏文化发展的视野”,D.不是重塑,而是对“龙”这一文化形象的作用的肯定
小题1:C项是抛弃中国龙文化的原因,不是后果。
小题1:略
小题1:结合“它本身积聚的,就是民族文化极强的内部凝聚力”,“中国龙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其赋含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实际上在不断变化的”进行概括。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单士..”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