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故乡的沉沦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中国的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破坏了原有的田园风光,作者对此深感忧虑。
B.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C.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中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小题2: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或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D 
小题2: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1分)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1分)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1分)
小题3:(1)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1分)和与亲人的真挚情感,(1分)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土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或:故乡的土是他心灵的归宿)。(1分)
(2)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1分)突出了对中国广大农村(1分)的田园风貌(或:乡土特色)正在被毁坏(1分)的悲愤之情,(1分)引人深思。
小题4:示例:人不能没有灵魂,灵魂是一个人生存的动力与精神支柱。(2分)正如文中的老兵,故乡便是他的灵魂,故乡的土便是他精神的支撑,失去了,便失去了灵魂与动力,便失去了魂魄,无所寄托。(2分)我认同作者观点。(1分)人要有灵魂才有生存的勇气、动力与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戊戌六君子便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国家便是他们的灵魂,当国家沦落,他们无力改变时,他们已无惧生死;国家是他们的灵魂,国家沦落,灵魂已逝,他们也不愿意苟活。因此,人不能没有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存与向前的信念。(5分)


试题分析:
小题1:C项,“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D项,“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
试题分析:
小题2:首先是准确把握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此处实际上即为修辞手法),其次要熟知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再将该修辞手法的作用与本句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解说。当然,绝不能忽略的是作者的情感特点;另外,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试题分析:
小题3:(1)本题的解答要在上段和本段的内容中提炼。故乡的土包含着老兵对生身之地的全部记忆与眷恋,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由此得出故乡的土对当事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答作用,无外乎内容与形式两大块。从内容上来说,作者要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正在消失,田园风貌正在被破坏,所以以“故乡的沉沦”为题,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故乡在沉沦消失;作者通过故乡的沉沦表现出对现实中国农村田园遭毁的不满,这就体现了为文的意图(主旨)所在。从形式上说,这个标题是全文的线索,联系起文章所有材料,共同表现作者的情感
试题分析:
小题4:首先要准确把握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延伸题的根,只有根站得稳,树才能长得高。“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为什么这样理解,需要结合文本解说;然后再联系实际和其他文学作品谈自己的认识,这就属于延伸,需要联想合理,看法明确,分析透彻。当然,200字文段的语言表达不可忽略,要清晰明确。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故乡的沉沦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