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截然不同的美郑也夫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觉,宽得有些离谱。人类,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截然不同的美
郑也夫
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觉,宽得有些离谱。人类,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来形容,其实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一个美女可以唤起男人的渴慕。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也可以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愫,但那是同异性的作用完全不同的情绪。就是说,它们各自的性质不同,它们是作用于人的不同的感官系统的。
为什么一个“美”字会和十个百个对象挂钩,用以表达不同感官上的良好评价?我的猜测是,这些感觉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最难忘的。语言一产生,人类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感受。于是,“美”以一当十。这种语言习惯一旦定型,就难以更改了。在日益完善的语言中,固然逐渐增添了作为“专用钥匙”的词汇,但“美”成了几把“万能钥匙”中的一把。
我确实以为“美”所指的人与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们能够走到一起,只是因为祖先用一个词汇概括它们。它们纠缠在一起太久了,乃至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即使不是一回事,也仍然有比较美人与美物的必要性。
我以为,无论是看待人还是物,在审美上都有一个通则: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既然是“之一”,就是说,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再好的东西,泛滥了,就不美了。稀缺了,才有冲击力。工业的本质是什么?是物品的复制。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美的物品被大量复制,遂使这种物品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而美人不能复制,固可以保持其稀缺,稳定人们对人之体貌的审美。
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时尚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被人们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卷过多的人。它极像不断吹出的肥皂泡:一个商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如同一个肥皂泡被吹起,当拥有该物品的人太多之时,它就不成其为时尚,如同一个肥皂泡太大而破灭;人们只好再吹一个,正像时尚破灭后,大家寻找新的时尚。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是显示个性、吸引眼球的心理需求。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泛滥最要不得。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当然好,但时尚是不断更新的东西,哪里能永远找到这样的组合。人们寻找追求时尚的动机又是顽强的,所以常常会有丑的时尚的问世。
人的体貌上不存在物品崇拜中的问题。在这一范畴中美与稀缺牢固地结合,美不会被复制品冲击。人类对体貌之美的共识跨越了年龄、阶层和种族,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牢固地保持为一个物种,意味着人类在极大比重上共享基因。如果各民族在体貌上拥有各自的审美,并且分歧越来越大,这将意味着各民族通婚的可能越来越小,人类最终将分裂成多个亚种。而人类在过去没有分裂出亚种,在全球化的今天就更无这种可能。这就意味着,作为两性交往媒介的审美,必定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通货。
小题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来形容,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
B.一个美女、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虽然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但都可以用“美”来表达,对其评价。
C.因为人类早期语言不够丰富,所以用“美”这个词表达多样感受,用“美”来指陈人与物,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D.语言一产生,人类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词汇表达不同感官的良好评价,于是,“美”以一当十。
小题2:下列关于“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美的物品一旦大量复制,即使再好,泛滥了,就不美了。
B.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美的要素是稀缺,这是人们在审美上的一个通则。
C.美人不能复制,同美的物品相比,因可以保持其稀缺,从而稳定人们对美人之体貌的审美。
D.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将美的物品大量复制,这时物品就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美感是复杂的,但各民族之间在美感上有着共通性,如果各民族在体貌上拥有各自的审美,各民族通婚的可能性就小。
B.“专用钥匙”指和某个特定对象挂钩的词汇,“万能钥匙”指和多个对象挂钩的词汇,“美”是可以与多个对象挂钩的。
C.人类在过去没有分裂出亚种,在今天就更不可能。这就意味着,作为两性交往媒介的审美,必定是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通货。
D.如果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就好了,“美人”与“美物”的稀缺是相同的,这就显现 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答非所问,此项表述的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作者认为“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此项中“美的要素是稀缺”,不合乎作者观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有三个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小题3:
试题分析:D项不符合。作者认为“美人”与“美物”的稀缺性是不同的,一个不可复制,一个可复制;“本质”在文中只是指“显示个性、吸引眼球”。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截然不同的美郑也夫人类用“美”来..”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