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可以展开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康熙年间,一少年在书市购买《吕氏春秋》,他不慎将一枚钱掉在地上。某书生看见,即用-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可以展开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康熙年间,一少年在书市购买《吕氏春秋》,他不慎将一枚钱掉在地上。某书生看见,即用脚踏住钱,待少年走后,俯身将钱拾走。这些恰被江苏巡抚汤默庵见到,他不动声色问了书生姓名,冷笑一声而去。若干年后,书生通过吏部考试,被派往常熟任县尉,汤默庵听说是那位拾金而昧的书生,未及其上任,就将他挂牌免职了。理由是:这个人当书生时尚且贪财,一旦当官,有了权,还不得营私舞弊!不如早罢了他的官,免得百姓遭殃。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只给一次机会
读了材料,我不由地为那位江苏巡抚叫好,不仅因为他在封建思想那样浓厚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清醒,坚持自己的选人原则,更因为他的只给一次机会的处事态度深深地打动我。
有人不禁会问:“只给一次机会?难道少年时拾金而昧长大做官就一定营私舞弊吗?万一当时他有什么特殊原因呢?评价一个人不应该只看其冰山一角吧!”
是的,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难道我们都要怀着那线希望,直到假象全部被撕破,看到社会、百姓遭受巨大的损失,才后悔痛哭吗?
人,极易在别人的容忍中蜕变。一次次地容忍,只会增加他的嚣张气焰,只会让他感觉到你的无能,于是他变更加得寸进尺,肆无忌惮,以至小错酿成大错,最终无法弥补。
从历史上看,中国近代史受到列强无数的凌辱,究其原因,乃是清政府的无能。鸦片战争实际上是西方的试探性举动。由于清政府妥协退让,最终列强得寸进尺,每家都希望分得一片土地。日本打朝鲜以试探中国,中国却一退再退,酿成了日本侵华的惨剧。设想到如果政府上下一条心,在列强侵略的萌芽阶段就给予还击,那么近代史就不会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近代史了。
从现实上看,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对其错再四容忍,结果造成了孩子张大后的骄横而依赖的性格。
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去日本考察。一位友人恰巧在日本要开一家饭店。他装潢得特仔细,从用料到造型,无不考究,整正花了三个月。之后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请友人来吃“霸王餐”,而且分文不收,只要他们留下建议即可。作者问何故,友人说,“在日本,顾客只给饭店一次机会,如果第一次不能很好满足顾客,那么就别想在日本市场上立足。”
作者还发现,日本人很易骗,你说什么他都相信。但是一旦他发现你骗他一次,就永远不会相信你。
看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出为什么日本战后能迅速发展,人的素质才是根本啊!反观中国饭店,又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
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妥协和容忍。只给一次机会,才能更好地让国民约束自己,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腾飞。
只给一次机会,或者说把错误消灭在萌芽阶段,不是更好吗?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可以从多角度来立意。从少年的角度来立意:一、为人不可贪,一贪误终身。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人生纯洁少年始。等等。从汤默庵角度来立意: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二、再给别人一次改正的机会。三、机会只有一次。等等。文体自定,每一种立意都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可以展开联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