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乔布斯年轻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半前把一天工作做完。他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乔布斯年轻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半前把一天工作做完。他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时间都控制不了还谈什么自信?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对如何产生自信有什么感想?谈谈你的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示例:                      自律与自信 
自律与自信,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了解之,对于更好的实现自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自律与自信能扯到一起吗?可以的,而且自律与自信相辅相成。
自律,自我约束,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自信,相信自己能行。平时多约束自己,让精力时间用在正当的事情上,比如知识的学习,比如能力的积累,比如素质的提升,比如智慧的沉淀……这样做多了,当然在看问题、搜集信息、处理问题、拓展空间、定力、执行力、判断力上会有卓越的表现,自信也就随之而来了。
比如,同样是休闲的时候,如果一直睡懒觉,甚至为了玩游戏而通宵不眠,结果肯定是昏头昏脑、疲惫不堪。而如果能够克制一下惰性、玩心,规律作息,起来读读书、看看景、与朋友交流交流人生、前途,结果肯定会大不一样。
许多时候,被动都缘于自律的不够。遇事喜欢推卸责任,喜欢迁怒于人,喜欢敷衍了事,喜欢自以为是,都容易埋下隐患。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味妇人之仁,一味菩萨心肠,结果也可能被人算计。而一旦真正负起责任,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不一味迁就、退让,前途与方向会清晰,而前进的步伐也会格外有力。
是的,约束其实也是一种自律,克服掉原始的嫉妒与虚荣,将心比心的为之高兴,而收获的是后来的问心无愧,是遇事的理直气壮,是福往者福来的回馈,自信便水到渠成了。
一个能够战胜原始冲动的人,也就是能够做到自律,比如愤怒,比如动心,比如失落,比如自卑,比如狂傲……那他就是强者,就是可以做出超凡脱俗之事的人。古人谓之“自胜者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自在正是自律时的体验,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因为需要顾全大局。而“成人”则是步入高层次、高境界的象征,登高望远,此时的自信也是可以想见的。
如果说自律是手段,那自信就是目的;如果说自律是过程,那自信就是过程中最美好的体验;如果说自律是成长、成熟的象征,那自信就是其副产品;如果说自律是加固车轮的螺丝,那自信就是风驰电掣的体验。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只规定了写作范围的半开放试题,其实就是要谈怎样才能做到自信的问题,只要能谈及自信产生的根源即可视为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文章,即可35分以上给分。立意时,可以谈自信来源于自律、慎独、约束自已、改掉坏习惯、改正错误,也可以谈来源于成功(成绩)、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心态、他人的赞美等;如果谈及来源于自身的努力与勤奋、磨砺后经验的积累、困境中的坚守、顽强的意志、百折不回的斗志、抗击打(压力)的能力也应认为是符合题意;如果从反面切入,谈不能产生自信的种种因素,最后正面总结谈及自信产生的根源也可认为符合题意。也可以就自信来源谈单一对象,也可就自信来源谈多个对象。如谈来源的单一性,就必须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如自信来源自律);如谈及多个对象,可以谈及多个对象与自信之间的关系(如从自己的多方面或上述立意的多角度谈自信来源于自已)。建议35分以上给分。如只是泛泛而谈或戴帽穿靴,建议30--35分之间给分。就本题来说,鼓励写记叙文。如果写成记叙文,通过叙述具体的事情得出感想,得出由此而产生了自信,只要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就应视为切合题意,可以给高分。如果仅谈自信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信的意义等属于偏离题意,最高给30分;如果文章谈及怎样做到自信,但这些只当做全文的一个议论部分时,也视为偏题,最高给35分;如果全文的中心只谈自信可以带来事业的成功,没有自信寸步难行等,视为脱题,最高给27分。如果能够使用课本的材料来做论据且使用恰当可以在原有得分的基础上酌情加3--5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乔布斯年轻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