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实际上我们与环境保护的距离又有多远呢?漫漫46亿年,地球才变得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实际上我们与环境保护的距离又有多远呢?漫漫46亿年,地球才变得鸟语花香、生机勃勃,可是,作为万物生灵之首的人类,对待美丽的地球却愚蠢残酷:过渡垦荒农田、废气废水排放、乱砍乱伐植物……于是我们看到天空不蓝了、农田沙化了、水源变脏了、空气污染了,甚至生态失衡了、大气层破洞了……现在,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摆在每一个人面前。
请根据你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或议论文,所写内容应在上边材料涵盖的范围之内。(不得套作或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是否还能听取蛙声一片?
"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绕湖飞......"熟悉的旋律在耳边萦绕,优美的画面在脑海闪现,听着,听着,心却随之变得沉重。
犹记儿时,天蓝蓝、水清清。一群小孩儿光着脚丫子在河里捞鱼摸虾,鱼儿也欢快的游来游去,在我们眼中,鱼虾是不可能灭绝的。累了,就躺在岸边的草地上,看着远方延绵的山脉和近处郁郁葱葱的柳树林。在我们眼中,树也是砍不完的。
而现在呢?环顾四周,湖水河水不再澄清,随着工厂废水的排放,小河不堪重负;山峦不再葱郁,随着电锯飞快的转动,一棵棵大树倒下,裸露的山头都感到了羞愧,难道我们就不感到羞耻吗?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竟在短短的10年间由6万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万只;而在黑龙江,有人还在猎杀所剩寥寥的东北虎;在西双版纳,有人疯狂猎杀亚洲象,在集市上公开出兜售象牙、象骨、象皮制品;在鄱阳湖,每年有30万左右的候鸟被残害;而大量畅游于江河湖海的珍稀鱼类,正在过度捕捞下迅速减少。许多珍禽异兽被贩卖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餐馆,以满足一些饕餮之徒的口腹之欲。这一幕幕都令人心寒,地球所提供的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却无法填满每个人的欲壑。在我们酒足饭饱之后,我们是不是要想着为我们的后代"留一口"呢?
丹麦人在钓鱼时,腰间总挂着一把尺子,每当他们钓起一条鱼时,就用尺子比划一下,若鱼太小就将其放回湖中,他们说是等鱼长大了再吃。看到这样的报道,不禁感到欣慰,我想,他们量出的不仅是鱼的大小,更是量出了国民素质的高低,还量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亲爱的同胞们,在我们奔小康的路上是不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保持好环境,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美好呢?
"哑--哑--"抬头看天,几只孤单的身影从天空掠过......
"呱--呱--"同样凄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想这定是鸟类的控诉。
听着、听着,心随之下沉......遥远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和谐图景,不知何时还能听到?


试题分析:要求是根据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自定立意,材料就是环保问题,本题不存在审题问题,很显然立意是环保问题的感悟。但要想写好这篇文章,还要下一番功夫,需从以下方面注意:
(1)理性辩证的发表观点。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问题之间存在着矛盾,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需要理智的分析利弊,擅长理智的分析问题的同学可以对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发表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看法。持有哪种观点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但是要明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就无法实施;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在写作时要注意辩证的看待。
(2)可以采用对比手法。昔日与现在的地球存在极大反差,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回忆过去,审视当今。昔日我们走进森林,可以看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欢愉;走进溪流,我可以分享到鱼翔浅底、水流湍急的乐趣;走入大山,可以领略到高山青翠、奇石嶙峋的壮美,而今呢?欢愉在逐渐消逝,乐趣在不断锐减,壮美在不断黯然,用巨大反差来唤醒每个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3)从小处落笔。虽然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但是我们写作时候可以小中见大,从小处落笔,一片草地、 一朵鲜花、一只小鸟,甚至是生活中的一双筷子、一个塑料袋等等,都是我们很好的写作对象,都可入题,或伤害破坏或爱护保护,小中见大,从行动中从细微处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想。
点评:关于"环保"的材料和文章数不胜数。每一位同学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话可说,要想突破常规,我们可以角色转换把作者的身份设置为地球、天空、树林,甚至是一只小鸟、一只铅笔,以他们的视角、他们的遭遇来展示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比我们人类习以为常的角度更鲜明更真实的展现这个世界中环境保护问题中的各个方面。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