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人民网”强国论坛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文体-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
——“人民网”强国论坛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从汶川到芦山,一个民族的砥砺前行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
8天前,青海玉树,地震3周年。20天后,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4月20日,四川芦山,一场7.0级地震,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
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到芦山,“救人第一”的国家理念没有变,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然而这两天,更多的变化和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磨砺中的前行。
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就已传上网络;一小时内,应急响应预案有条不紊展开;3小时里,第一支救援部队火速到达震中,400多名危重伤员被送往异地救护……及时、高效、有序,这是千万网友对两天来救援的共同评语。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从灾难中看到的中国表情。
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是因为我们遭遇过灾难,有了救援的经验、应对的技巧,更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思考,对许多问题早有答案。在命运的洗礼中,在持续讨论、不断反思、积极推动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价值,被熔铸为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期待。有人曾将2008年视为“公民元年”,在感天动地的生命大救援中,亿万中国人激情释放朴素的公民精神。5年移易,这种精神已经成为重塑中国社会的磅礴力量。政府、社会及民众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从政府第一时间新闻发布,到网站建起“寻亲热线”、“灾情快报”,从公益慈善组织高效运转,到志愿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相互交汇,西方媒体感叹:“人们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确信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必须面对各种矛盾,以焦虑对待沉疴只会积攒问题,以怨怼发泄不满只能撕裂社会。这5年,当“正能量”成为流行词,“建设者”成为首选项,我们的社会开始向理性回归。“不要放纵感情一味煽情,也别肆意否定一味挑错”,芦山地震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如此告诫。“帮助灾区,不一定都要赶赴现场”,“不传谣、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献力量。”一样的情系灾区,一样的生死与共,然而比起5年前的那个初夏,对于如何展开有效救援、怎样呵护受灾者尊严,我们有了更高要求、更深理解。
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1804天。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
就在这1804天里,我们遭遇了“7·23”动车事故,经历了“7·21”暴雨之恸,痛惜过“小悦悦之死”。我们也奉献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精彩,见证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长,感动着“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的平凡伟大。灾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重建对人性对社会的信心。
正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类的进步也正是在挑战与砥砺中延展。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新媒体展现了大爱中国,但也推送了芜杂信息、制造了不实传言,如何更好发挥网络平台的正能量?面对公开透明要求和信息时代的压力,权威部门如何统揽全局、提供更加系统的信息?被网友连连喊“滚”的慈善组织,能否以自己的“埋头苦干”重建公信?天灾难以避免,但能不能在选址、预防、灾后保障上做得更到位?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这种从很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历史感”,不正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注意提炼材料观点,准确立意。关于材料作文如何立意,我想首先应该区分一下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是以某个词语为话题进行扩展,它的思维方向是以点为基础从点到面的行为,而材料作文正好相反,是给一则材料,摆出的一个事例是一类事情的代表,作文的方向是抓住这类问题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论述、分析,是从面到点的行为,所以材料作文一般立意不要过大。如此题主要写“所属的时代”和“历史”的关系,还要注意“强国”的内容,如何记住历史的教训,历史的耻辱,如何在历史的基础上让国家给家强大。选取典型事例进行思考可以写出好的文章。选材可以从“民族复兴”“中国梦”“钓鱼岛事件”等入手。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并不只..”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