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黑暗是因为有光。有光就有黑暗,黑暗体现光的存在。没有光就没有黑暗,没有黑暗也无法证明光的存在,光与黑暗并存。对这段话你有什么体验和-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黑暗是因为有光。有光就有黑暗,黑暗体现光的存在。没有光就没有黑暗,没有黑暗也无法证明光的存在,光与黑暗并存。
对这段话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挫折的彼岸是成功
你看到宝剑的锋利吗?宝剑的锋利是反复磨砺的结果;你闻到过梅花的香气吗?梅花的清香是经过严冬腊月寒冷的考验才散发出来的。人也是这样的,凡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来的。俄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的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困难和挫折可以把人吓倒,使人衰声叹气,退缩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奋,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增强意识。就看你如何对待它。只有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而毫无惧色的热,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德国有一位药物专家,为了发明一种专治梅毒的药物,虽然连续经历过605次挫折和失败,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总结经验,直到第606次才试制成功,因此人们都把这种药物成为“606”。青少年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这种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战斗精神。
当然,认为目标坚持下去、百折不挠的精神,与灵活应变、及时调整目标、及时改变行为方向的做法并不矛盾。因为人对自己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了解往往有一个过程,当碰到挫折时,经过冷静分析,如果确认原定目标不很符合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也可以将目标作适当的调整。许多成功人士也不乏这面经验。例如,明代着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汉代杰出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本来是做官的,初任郎中,后继父之人太史令,终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儿得罪了汉武帝,不仅被关入监狱,而且受了宫刑。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他转而发愤着书,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着。
在人生的道路上,残障青年常会遇到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困难、挫折和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弱者消沉了,只有强者才能挺立。
我国着名科普作家高士祺,23岁因患甲型脑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全身瘫痪,头部僵直,动作艰难。1978年,一场大病又彻底破坏了他的说话能力。但他并没有被自己的残障所征服,他顽强的克服了冰蚕带来的无数困难,坚持用颤抖挛缩的手,忍痛一笔一划地写作终于完成了百余万字的创作。
张海迪的史记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她由于高位瘫痪,丧失了胸部以下的全部肢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说:“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于是她练习唱歌、写作、学外语,很快就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终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高位瘫痪坐轮椅的研究生。她不仅攻下硕士课程,还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她受到世界各国邀请,去做报告,赢得无数鲜花与掌声,她成功了。
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都是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人生的道路上,那里没有险阻?谁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时刻准备着迎接困难与挫折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永远做个强者。而要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还得从思想修养、性格和文化修养着手,从锻炼意志着眼。


试题分析:材料论述了光与黑暗的辩证关系,可以以此来拓展延伸这则材料的哲理意义,如失败与成功。因此可以参考以下立意:
凡事都有正反两方面,要正确对待事物的两面性。
人生中遇到困难挫折,不要悲观,因为希望和成功就在前方。
三、在工作、学习或者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不要盲目的乐观,以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黑暗是因为有光。有光就有黑暗..”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