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法国)帕斯卡尔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法国)帕斯卡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参考例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此言不无道理,就连曹孟德也曾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仅短暂小脆弱,就像一根苇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匆匆几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日月不改,山河依旧,人却无一例外的都要走向衰老与死亡,蓦然回首,我们都不禁会徒生感叹:人啊,何其短暂! 
其实这短暂的是只是人的躯体和附丽的财富、荣誉等,人其实是可以永恒不朽的,只不过是能让人永恒不朽的只有思想而已。 
一个人可以是用文字将他的思想记在纸上而永恒。法国伟大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即有思考才能表明我的存在,反之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多么尖刻而深刻!人与其它之区别说到底不就是人有思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人之所以能在躯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仍能永恒于世的不正就是他的思想吗? 
自投汩罗的屈原离开我们多久了?受极刑而苟活的司马迁离开我们多久了?期间多少人“尔曹身与名俱灭”, 为什么唯独他们 “不废江河万古流”?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卢梭、培根、笛卡尔、孔子、孟子、鲁迅、孙中山——这些震古烁今的名字何以永恒,因为他们著书立说,是思想使他们不朽。
我国古贤先哲曾将人生目标定为“三立”:立言、立人、立德。其中“立言”就是思想的结果;而“立人”、“立德”虽是行动的结果,但也思想的产物。许多仁人志士就正是用他们的行动将思想刻在后人心中而永恒不朽。
古时的孟母、岳母、陶母,她虽不曾被称为思想家,就是雷锋、李素丽、陆尔康等,他们也不曾著书立说,甚至没有什么只言片语传世,但他们以高尚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震撼了同时代的芸芸众生,并被后人们所传承,他们是思想上言的高标、行的伟人。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体力再大,哪怕“力拨山兮气盖世”,也是渺小而脆弱的,也只能成为有思想、有智慧之人的手下败将。人的体力比不上许多动物,但人为什么被称为万物之灵呢?人是靠什么独步天下呢?思想与智慧是人之所以强大的根本所在。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他活着就已经死了,哪怕他将名字刻在石头上,也只能像刻在沙滩上一样,经不起历史的浪潮。 
人生苦短,譬如苇草。但只要我们赋予它思想,它就不再短暂,不再渺小也不再脆弱。让我们做一个思想者吧,或记于文字,或见于行动。
智慧让我们强大,思想让我们永恒。 
点评:1—3段提出观点,人生短暂,但思想可以使人永恒,4--5提出人们可以借助文字记录思想使自己永恒。6段过渡,启下文人还可以通过行动记录思想而永恒。7段再例证,注意材料与论点的结合。8—9反面论证,突出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0-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
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
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总之,首先要弄懂名言的含义。其次要展开联想,确定立意。
立意例举:
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③ 高尚的思想创造永恒的灵魂
④ 做思想上言的高标、行的伟人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人只不..”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