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拒绝诱惑
诱惑,似一坛浓烈的酒,在给你痛快淋漓的快感之后,会绝然使你陷入无尽的崩溃之中;诱惑,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不知不觉中用长刀刺遍你的全身,微笑是她的武器。  
有些人,不懂得拒绝诱惑。  
李白,不懂得拒绝诱惑。封建王朝,官权可谓一大诱惑,它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他奋不顾身,李白也不例外。因为在诗歌上的造诣,李白早已小有名气。但他不满足,他的理想是进朝廷,做高官。豪华富贵的诱惑,,谁会不为之动心?终于,李白有了机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结果如何呢?终因他的放浪不羁惨遭放还。不懂得拒绝诱惑,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只能游走世间,终日与诗酒为伴。  
现实中的诱惑又怎会少呢?大街上随处可见“五折优惠”、“购物抽奖”的招牌,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人都会为之心动,而最终的结果是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不懂得拒绝诱惑,伤人伤己真的很深。  
而有些人,就懂得拒绝诱惑。  
詹天佑,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设计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当初詹天佑留学海外时因成绩优秀而被国外大公司承诺重金聘用,可以为他提供一切先进的技术条件。但詹天佑拒绝了,不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而是他心中装着祖国。虽然近代中国各方面都很落后,但他毅然回国,担起了科学兴国的重任。他拒绝诱惑,虽然失去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赢得了祖国人民的赞誉。拒绝诱惑,让他的人生有了崭新的轨迹,有了更深的意义。  
徐本禹,也是懂得拒绝诱惑之人。  
考上研究生的他,本可以静心读书,两年后在城市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毅然背上背包,走进偏僻的小山村,做起一名志愿者——乡村支教老师。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拒绝了城市的诱惑,进出在一间简陋不堪的教室里为孩子们讲课、批改作业,艰苦的的生活没有遏制住他前行的脚步。  
他拒绝了诱惑,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他,感动了中国。  
拒绝诱惑,不要让这坛醇香的烈酒麻醉了自己,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放任自己,因为痛快之后是痛苦的深渊。  
拒绝诱惑,不要在蒙娜丽莎朦胧的微笑中迷失了自我,因为在她迷人的微笑的后面,她已把长长的利刀刺向你。  
拒绝诱惑,我们不会受伤;  
拒绝诱惑,我们会有更加美丽的人生!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哪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3、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4、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我。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