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躺在深山里的石头有一个梦想: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有人告诉它:“想飞翔就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拼-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躺在深山里的石头有一个梦想: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有人告诉它:“想飞翔就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于是石头拼命地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一天,突然雷电大作,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无数石头飞向天空,在飞的一刹那,石头开心地笑了,它终于体会到了飞翔的快乐。
二、一位老者问:“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有人说“是假石头才可以”,……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老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就像小时候玩的打水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成功之路条件
人人都希望能够取得成功,然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呢?似乎没那么简单就可以取得成功,将成功的条件综合在一起,是否离成功就近了一步呢?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凡事皆不是举手可得的,需付出时间及代价。成功不可一蹴而就,要努力拼搏,拼搏就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是居里夫人说的。在英国有个人人皆知的故事:古苏格兰国王,六次被入侵之敌打败,他失去了信心。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的墙上去,经过六次的尝试都没有成功,但经过第七次努力,它终于达到了目的。国王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原来我也要来第七次!”于是他后来组织部队,反击入侵者,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看来毅力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除了拼搏,毅力之外,成功的条件还有什么呢?那可能就是自信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胜利就在明天。”“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从这些话中看来,自信与成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挞伐”。可是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信心,对那些“挞伐”不屑一顾。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理论,让世人瞩目。
拥有信心,奋力拼搏,坚持不懈,成功原来就是这样。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灵与肉的磨练。但与成功同在的失败也不得不被提起。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拿破仑曾经说过“不会从失败中找寻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失败对强者是个惊叹号,对弱者是个句号”。我们要争当强者,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失败,但却要千方百计预防失败,把失败的代价降到最低,这就是我得出的结论。
掌握成功的条件,离成功将会更近一步。


试题分析:参考立意(其他立意只要合理也可):
1、让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两则材料中都有“石头飞起来”,在定势思维看来是不可能的,但它的确都飞了起来,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现实生活中也正是如此,只要我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会创造出看似不可能的奇迹来。
2、成功需要条件。我们可以把石头飞起来看做是目标或梦想的实现,其实就是一种成功,而这种成是基于一定条件的,前者需要吸取养料长成大山并要借助雷电炸开,后者需要外界赋予它速度。人的成功有何尝不是如此,善假于物,能够助我们顺利成功。
3、保持飞翔的姿态。不管第一则材料中梦想飞翔的石头长成大山,还是第二则材料中石头拥有一定的速度,它们都时刻保持内心飞翔的姿态,这才能够让它们飞翔起来。联系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保持好奔跑的姿态,时刻准备着“起跑”,人生才能跑得更远。
4、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石头能飞起来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前者是要飞翔就要长成山,后者是靠速度,这都是石头飞起来的有效途径。在生活中,我们只要抓住关键与核心,解决问题才能游刃有余。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躺..”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