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材料二: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
材料三: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几乎家喻户晓 ,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例文】一                               
晚放的樱花
捧着满手的不如意,不敢眺望人生的顶峰。走在四月的春风里,却感觉不到春天已经来临。相伴而行,他们走得春风得意,我却总觉得矮人一头。
这是个争芳斗艳的时令,道路两旁,杏花早已开得繁华似锦,淡妆浓抹,独显娇艳。而栖在一旁的樱桃树,却还不见含苞欲放之景,只有乌黑的树干独立春风。在春天的起跑线上它被杏远远地抛在后面。 
看到这两种树,又看到结伴而行的我们,不由得感到脸面无光。同在一条起跑线上,同奔向人生的顶峰,我被人家落得好远。数着手中的试卷,一张又一张地飘在眼前,望着纸上的成绩,一分又一分地飞奔而去。
樱桃树漆色的枝丫上,看不出怎样的表情,然而它的内心里也应伴着浓浓的感伤吧,只是它还不懂得倾诉。它要抬起头才能看得见杏子的浓妆淡抹,就像我要踮起脚才能摸得到同伴的满面春风。它不敢奢望秋日的丰收,就像我不敢仰望人生的顶峰。
春尽了,杏谢了,只待秋日硕果累累。
我再漫步街头,没有了杏花盛气凌人的压抑,却依然难免有输在起点的疼痛。就这么走着,走着,蓦地见到一树的洁白——樱花怒放了!杏花落下,它却在刹那间涌现出来。春,这个所谓的起点已经匆匆走去,然而这樱花却在起点之后欣欣向荣。
忽然又想到自己,虽然在起点被同伴落下,然而人生不能从起点之后绽放光彩吗?我跑慢了起点,而人生却非百米赛跑,谁又能说我一定会迟到于人生的顶峰呢?
樱花在炫漫地开着,而我也该奔向人生的顶峰了。
秋日来了,杏子黄得耀眼,樱桃也红满枝头。
【例文】二
暂时与长久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自己与他人一开始的一点差距而抱怨生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生活就如同一场马拉松,起点可能会晚,但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身为学生的我们既然选择了高中就是选择了高考,可能我们起点不同,基础参差不齐,但我们目标相同,时间相同,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在备考路上的努力。起点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期间努力的过程以及最终拿到哪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结果。真正的赢家不是为抢一时的风光而奋斗,而是为了最终的目标不懈地始终如一地去追求。
但这不是说起跑线不重要。诚然,有些事情越早地接触对自己越有利,也就越早地学会一些东西。但凡事都是双刃剑,既有利的一方面,也就有弊的一方面。
美丽的花过早地开放就会过早地衰老,追求美丽与自由不是不合适,而更多的时候是不适时,不符合时令,未在自己该开花的季节中绽放,过早地开放了,那么等到其他花正是烂漫之时,自己却到了凋谢的时候,这该是一种多大的悲哀。赢在了一个不该过早的开始却收获了一个过早结束生命的结局,这是一种不幸,与其这样倒不如忍耐住开始的欲望以获得更丰硕、适时的收获。
有些一开始被称作为神童的孩子为什么最后却没有多大的成就就泯然众人矣?有时一些高基础、高储备的人反而没有其他人成功呢?我想他们一定是输在了最后,输在了前往成功的道路上,成功就是一幅充满波动的折线图,就看你是否能坚持到它开始上升的时候。如果半途而废,虽有雄厚的基础也无力回天了。
追逐成功的过程其实就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一杯醇香的咖啡,也许一开始会有些苦涩,但只有慢慢地品味才会尝到它真正的味道。在合适的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不怕一开始与别人的差距,也并不因一点点的领先而骄傲,不卑不亢地积极生活下去,把自己所做的事尽力做好,也许也就因此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试题分析:本题是多材料作文,材料一强调“长跑比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如果急于求成,则有可能会输掉比赛;材料二是说磨合新车,欲速则不达;材料三是说培养人才,拔苗助长的做法危害大。从三则材料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急功近利要不得。反复推敲材料,并从三则材料中提炼出共性的含义 。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为起点、速度、成功。归结起来材料的主旨是成功不在起跑线。也可引申为养精蓄锐,方能成功。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要遵循客观规律或者循序渐进才能成功。
可选用题目:1、欲成,不必求急 2、赢在起点不如笑到最后 3、慢行也能走远  4、刹那不等于永恒
5、做笑到最后的赢家 6、胜利不在起跑时  7、欲速则不达  8、切勿急于求成 9、急功岂可得利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