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兰亭远方花开花落生死沉浮演绎着自然与人生的悲欢今人浮躁的心灵更需栽种兰花,建造兰亭抒写新的兰亭华章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请以“栽-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兰 亭
远 方
花开花落
生死沉浮
演绎着自然与人生的悲欢
今人浮躁的心灵
更需栽种兰花,建造兰亭
抒写新的兰亭华章
这首小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请以“栽种兰花,建造兰亭”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少于700字。
(3)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范文一
谁来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
问世间钱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拼,在如今的社会里、用这改编的诗句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人人知道“钱不是万能的”箴言,更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可是很多把后者刻苦铭心记在脑海,于是不由自主的在欲望、诱惑面前迷失了自我,误入歧途,为什么他们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的结局才追悔莫及呢?难道一开始他们就不知道那样去做会后果不堪设想吗?不!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事?也知道可能会导致凄惨的下场,只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吧了,这正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中“投机取巧”的心理, 所以社会才每天那么多揪心的“新闻”在发生,在这21世纪的今天的中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局面,,人们那浮躁的心理也越来越沉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怎么了?谁来拯救我们那颗浮躁的心灵?这让我陷入了沉思 、深思 、反思!
谁来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钱能帮我们解决吗?肯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减一下,但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下,它资料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物质难以满足无限的欲望,浮躁的心灵是始终无法沉淀下来,如今是不管有钱人还是没钱人浮躁心理都是忽隐忽现,大学生自杀 到博士跳楼,富士康员工到企业高管的寻死,强奸抢劫 杀人放火,贪污腐败 骄奢淫逸的事情已是司空见惯了,这一系列的极端的问题都是源于最初心灵的浮躁,没有颗坚定不移的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信仰,中国人就是缺乏信仰,一旦跳跃所谓的道德底线什么事都可以干出来,跳跃道德底线便碰到法律的红线, 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有时只时间的问题,尽管如今我们是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这种危害社会的问题处理很严,很可惜是治标不治本,杀一儆百效果甚微了。最关键从源头开始,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当我因为理性与现实的差距的感到不满足或不平衡时候我告诉自己有人比我更差,当我因为所处有优越感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有更多的人比自己好,比下有余比上不足,我也坚信着个信念,这样很好平和自己内心矛盾,我们得跟自己比,跟别人比不小心就误入了歧途,迷失自我。 在物欲横流充满无限诱惑的社会里,谁来拯救我们浮躁的心灵?让我们人生在正轨上道路上行驶走向辉煌,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 价值观,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记住“君子爱财取有道 用之有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很多人已经用青春和生命检验过其真理性了,检验的代价也不菲的,你愿意再次检验一下吗?
范文二:读《兰亭集序》有感
在暮春之时,群贤会于山阴之兰亭,依靠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听着清流的清脆声与激湍奔腾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畅叙幽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然而在这俯仰之间,无限的快乐也将衬托出几分惆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感叹生命的短暂,却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得以看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的珍惜。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即将离我远去的世界。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的美好,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怀有乐观的心态,抛去无谓的遐想,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你无需邀请群贤畅游兰亭,你不必一觞一咏,出口成章,你也不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你只需抓紧流淌在你身边的一分一秒,让时间成为你生活的最佳伴侣,让时间充实你的生活,也让时间填补你人生无常,人生短暂的遗憾。


试题分析:这个作文材料的审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化以为易。先看材料,一是跟《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有关,二是针对的是今人浮躁的心灵。那么《兰亭集序》的主题是什么呢?主要抒发的是“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面对人生的短暂,我们是及时行乐,还是发奋作为?面对功名利禄,我们是心浮气躁亟亟以求,还是保持宁静的心境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兰亭,是一处能让我们去静观人生的净土;兰花,是一种能让我们保持高尚情操慰藉。
大致明白了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去构思一篇议论文了。注意题目明确规定是写议论文。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兰亭远方花开花落生死沉浮演绎着..”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