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大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力,就如每一粒米都有它的潜力一样。有人问,米有什么潜力呢?大师问,你看过酿酒吗?酿酒师把米蒸熟,再把蒸熟的米-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力,就如每一粒米都有它的潜力一样。有人问,米有什么潜力呢?大师问,你看过酿酒吗?酿酒师把米蒸熟,再把蒸熟的米放进缸里,然后把缸密封起来,让米与外界隔绝,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一段时间后,缸里那质朴的米就酿成醇香的酒。这时,几元钱一斤的米开始成为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酒,这就是米的潜力。
大师顿了顿,继续问,米的潜力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从它在缸里密封的那一刻开始的,从它隔绝外界的喧嚣和繁华开始,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就了它的潜力。每一个人潜力的挖掘和开发,也是如此。
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偏易

答案


寂寞是一种修行
一位西方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由此可见,只有那些甘于寂寞的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完成伟大的事业。
在很多人眼里,寂寞就像是深夜孤独开放的玫瑰花,没有人在意欣赏,只有独自一人品尝着落寞的滋味。因此,世间总有一些人耐不住寂寞,心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诱惑,于是,他们离开了宁静的书屋,一头扎进了五颜六色的染缸之中,最终一世碌碌无为,甚至一生的清白湮没在了风尘之中。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寂寞却是成功的催化剂,是一种修行。就像是崖间不断滴落的水滴,只有忍受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寂寞,才能穿透坚硬的磐石;就像是枝头悬挂的虫蛹,只有忍受了狭小空间的寂寞,才能化作蝴蝶在花间翩跹起舞。
古语说:“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可见,有志者需要摆脱虚浮和繁杂,心灵才能得到净化,思想才能如同展翅翱翔的雄鹰自由地飞翔在天际。从古到今,有许多学者名流,沉潜书斋,甘于寂寞,耐得住清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终有所成。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瓦灶绳牖,四壁如洗,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下,仍旧甘于寂寞,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出了光耀千古的伟大巨作,真可谓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古来圣贤皆寂寞”,古人尚且如此,今人也是一样的。
以“帝王系列”三部曲闻名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曾经一个月内接待过400多名记者,用他的话来说“整个屋子活像一个闹市”。这使他很难静下心来搞创作,酝酿很久的长篇历史小说至今没有动笔。他对记者说:“希望社会上的干扰少一点,我不想汹涌澎湃,我只想静静地流淌。” 二月河说得真好。“静静地流淌”就是要甘于寂寞,远离喧嚣热闹之地,只有如此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一个人走在旅途之中,只有忍受住了寂寞的煎熬,才能够拂去沾染在心中的尘埃,屏气凝神,集中精力,专注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发挥潜力、超越自己,才能在一个黎明时刻,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品尝到人生真正的滋味,成就不朽的功业。
(评点)
此文围绕材料所揭示的“寂寞”催生“潜力”这一主题展开,用典隶事贴切稳妥,例证与抒情论说相结合,显示了作者成熟的写作能力与情理兼摄的文思特点。文章开始即引用了西哲名言以点明题旨,其后以抒情化的语言论述了对待寂寞的不同态度导致的迥然不同的人生路径。又分别以两句古语引出了古今两则例证,最后同样以《离骚》名句作结,收束全篇。文章构思行文及结构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即为对于名言古语的格式化运用,不仅以浓缩精炼的方式点明了文意的起承转合,而以提纲式的设置构造了文章的整饬感与规范感。这一点,在考场作文中尤为值得学习、借鉴。


试题分析:在审题立意的时候,要把握住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的句子,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立意。几元钱一斤的大米会成为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酒,这是大米的潜力,从中可以知道,大米如此,人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大米要酿成酒,需要让米与外界隔绝,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因此在生活之中,诱惑能够迷人心智,人要学会拒绝诱惑。最终大米酿成了美酒,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就了它的潜力,由此可知,只有甘于寂寞,人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通读材料,我们可知最后一句是主旨句,因此从中提炼的立意才是最佳立意。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大师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潜力,..”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