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有美的意境,有生活的况味,也蕴含哲理的-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有美的意境,有生活的况味,也蕴含哲理的意味,你读后有怎样的联想或沉思呢?请就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未断之章(魏佳桐)
一九三五年十月,卞之琳先生写下一首诗,他反复琢磨,细细品读,删去一处,又补上几句。经他一番苦心,原本的长诗终究是剩了四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因此,他将它取名为《断章》。他说他只满意这四句,索性就只取了这四句,句子虽好,到底是断了的。
我在十一岁生日那天收到父母的礼物,在那本书里收录了这首诗。早先时候,我也觉得它好,不过是觉得它言辞较别诗别致些,意境较别诗优美些。现在又一次回味起它,只是想,他何曾是断的呢!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你默默注视着水面,又有一双眼睛默默注视着你。
明月用银色粉饰了你的窗台,照亮你沉沉睡去的脸,将它送入另一个人的梦境。
是断的吗?我似乎看见有一根线,将那二人连着,似无意,却是有心。想必不是第一次注视着她吧,想必你也不是第一次希望流水冲走内心的孤独吧。但你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总有一双眼睛在等你,他也一点不落寞,因为总有一个人在梦里与他相遇。
我又想到了我们。
我在课堂上走神,专心地听窗外鸟的啼叫,我想原来春天确实来了,我想高考确实近了,我又想了想窗外的天,却不知道那些枝头上的鸟儿从头到尾奚落了我几遍。
雨淅淅地下,母亲在卫生间洗鞋。她先是坐着,后来又改成蹲着。她摇摇晃晃地开始哼歌,先是老歌,又突然冒出几句流行金曲,有时又故意提高了调子唱个尽兴。她一个人在那里自娱自乐,却不知道我坐在客厅里盯着她的些许白发看了十多分钟。
爷爷一直闭着眼,他大概是真的累了。他说当年他一个人走出平原进城上学,一个人忍辱负重赚钱养家。他说他一个人与病痛战斗了这么久,终于又要独自一人踏上归途。他安静地躺在那里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不知道我又想起我们一起沿河散步的那些下午。
我们的确都只身一人,但那如炬的目光和温柔的梦境,那片令人神往的外面的天空和那些偷偷溜走的时间,那个雨天突入其来的悲哀,以及那些静谧美好的午后,似一些令人期待的“未完待续”,连接着无数看似孤立又脆弱易逝的个体。
章不曾断啊。你又何尝是一个人?
遇  合(刘路阳)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斜倚栏杆,凝神静思,不经意间装点了他人的梦境。这一场奇妙的遇合让这夜的月格外明,这夜的梦格外香,尽管你我将不复相见。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论情节如何,我总期待着种种发生。
那是充满了阳光的正午,携一本书到亭间小坐,阳光在水的反射下在檐间映出一道道流动的光波,低下头,便遇见了那只小小的翠鸟。长长的喙,鲜艳的羽毛,是了没错,谁曾想会在这校园里遇见它呢,它散步在水池边,时而理理羽毛,时而猛扎进水中捕食,旁若无人。我内心欢喜,却不敢惊动它。高三的学习使我长久地困于一间屋子内,忘却了真正的人间。今日走到这里,便请你陪我共度这一瞬吧。你终会离开,你甚至不知道你曾经给我带来怎样的欢欣,但这一瞬的遇合便是我心里的永恒。当我走过这段苦乐交织、单调而悲情的旅程,回首再回首,都不会忘记这个中午属于你那小小的、跃动的身影啊,请你停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是一场瓢泼大雨让我们相逢。我向来是不爱雨的,它总是湿了我的裤腿,使人不适。然而偏偏那么巧,这一场雨,把我们困在了公交车上,困在了离学校几站远的红绿灯口,通过校服辨认出不相识的面孔,最后一致决定下车,奔跑,空旷的林荫道上只有我们这十几个奔跑的身影。我们跑过的地方,水花四溅,与下坠的雨扭打到一团。“小心……”我们彼此提醒着。一进校门,各自散开,谁也不认识谁。坐在教室里听窗外的雨势越来越大,我有些怅惘,也有些莫名的感动,生平第一次在大雨中狂奔,不是孤独的哭泣,不是绝望的发泄,确实和一群不相识的同龄人相互扶持,这一场遇合实在太美,还带着青春的气息。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
牛郎遇见了织女,留下了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神话,纵然那道银河把距离拉向无尽的远方。
这么多陌生的人陌生的时间陌生的地点,只因偶然的遇合,生命的情境便从此不一样了,一旦遇合,便胜却人间无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下一次的遇合又是在哪一处的月半明时呢?
风景入梦 (谢先治)
你读到卞之琳的《断章》,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春雨桥头的观景人,沉醉于绿意未匀的春色中,晚风带着些暖意和着虫声入耳,全然不觉楼头凭栏人注视的眼眸。又是怎样千万般情思无以言说,付于明月穿窗洒一地明晃晃的斑驳影。梦中辗转辗转,却又转到了楼头,待一人捕获自己的视线,而你不知,何时你是在桥上,何时你是在楼上。桥上楼上,缀连出多少扇窗,多少场梦。
这首不着情字的小诗很容易令你想到小蘋初见心字罗衣,矜持腼腆的楼上人柔情万结不作一词,固执地只让月色去代他诉说。将这首诗就当情诗读吧!你自然觉得这是卞之琳写给张充和的诗,那个诗人在楼上望了心上人一生,将心意藏了一生,只许其在笔端有些许流露,却又那样晦涩不敢大声言说。几回回梦里相见,梦醒只有月色如水。
或许,美的不是风景,是有人在这风景中投下剪影,才会让人独立楼头风满袖。
你将它作情诗读,觉得其中缠绵含蓄,失落又幸福。忽而又觉得,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无意之间平凡的人进入视线,也能令你铭记,将其绘入心中之景。你记得那篇《一幅烟雨牛鹭图》,千百年来再普通不过的铁犁牛耕,却是这样深深地刻进了楼上人的心里。如烟细雨,如浪土垡,如定老牛,还有一旁躲雨的老农。他一定不知此时他已融进风景,成为作家日思夜想的梦,唤醒着沉睡的农耕记忆,带着乡村土地的气息,在城市人心中下着淅沥淅沥的雨。明月捎着最原始的来自大地的呼唤,送作者回到简朴的故园。
并没有太多的机遇与巧合,也无需过多情感去灌注,只是无心的一瞥便有可能有一人站出风景,黯淡周围的存在,这风景又会在夜晚入梦来。你仍记得那温柔的、不胜水莲花娇羞的一低头。那年你才七岁,随母亲走在路上,望见一个“大姐姐”,手抱着两本书在胸前,脚步轻盈,一阵风吹来,撩到了她薄碎的刘海,穿过她的颈间拂动她的短发,而她微闭着眼低头,那景象美得令你呆立在原地,甚至嚷着让母亲带你去剪短发,只为了纪念那一秒风景。你固然不知她姓名生平,但这么多年来那幅风景长存心间,不知装饰了你的窗子入你的梦多少次。
无意中的,你也成为桥上人。一日听老同学说:“我记得一次数学考试很难,所有人都急得很,就你一人在窗边抬头看星星。此景真令人难忘啊!”而你竟然全然不记得此事了,只菀尔一笑作答。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在楼上桥上走着,便有了无数风景。你却不知下一风景入梦,在桥上还是在楼上。


试题分析:
理解诗意,这是一首描写一种人生的悲哀的诗。
首先,有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桥上看风景。再后,另一个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着你。他没有下楼与你一起欣赏风景,而是把你也当作了风景。他紧掩的心房感受不到你的孤独,他只当你是这风景中的一角。悲哀,悲哀呀!难道仅是因为大家“萍水相逢”便无话可说了吗?不,不是的。面对滔滔洪水,“萍水相逢”的解放军战士把生命给了一个“萍水相逢”的老乡。当原本明亮的眼睛因失学而变得黯淡时,有多少“萍水相逢”的人解囊相助!可是,为什麽他不肯敞开心扉呢?大概是因为他也是孤独的吧。
美丽的月亮高悬于天空,在夜色的陪伴下“装饰”着你的窗子。你站在窗前,渴望对面的人打开窗子和你说说话。可他没有!他仍旧紧掩着心扉,宁愿用梦境去品尝你那边的美丽。悲哀,悲哀呀!难道一窗之隔,便隔开了心灵相通的道路吗?不,不是的。墙倒下了可以变成桥,窗户打开了便有了路。但如果两人之间互不勾通,互不了解,那扇紧闭的窗子便会永远地封印你的心灵。
美丽的《断章》只有四句话,可他所包含的内容绝不只是几幅惟美的画面。整首诗里没有一点声音,就好像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一样。再美的风景少了与你分享的人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再甜蜜的糖果少了与你分享的人也不过如嚼蜡般没味。所以,请打破沉默吧,这样便有了与你分享的人。
可以有以下立意:
1、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机遇。
2、辩证的看待问题。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