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待树苗成活后,年轻人时常浇水,老人却很少照看。几年后的一场沙尘暴,使年轻人种的胡杨很多被连根拔起,-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待树苗成活后,年轻人时常浇水,老人却很少照看。几年后的一场沙尘暴,使年轻人种的胡杨很多被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掉了一些枝叶。年轻人很诧异,老人解释道:“你常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容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文体不限,标题自定,不少于800字。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参考作文
逆境与成才
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列别捷夫
天空不大晴朗,脚下总有泥泞,曲折的山路,难免会拌脚石,但是,请勿忘记,拌脚石也许正是激励你爬上巅峰的指挥棒。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正如材料中沙漠里的胡杨树,正因为老人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它才能在狂风中屹立不倒。因此,我坚信:逆境出人才。
当其他孩子在父母呵护下快乐成才,当其他孩子捧着书本在教室放声朗读。他在干什么?他——赖东进,当时正在街道一角双腿跪着乞讨,或挨家挨户敲门乞讨剩饭,或帮母亲洗衣服,或牵着瞎子爸爸在路边拉二胡……命运总爱考验那些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还要照顾一家十几口人,试问,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那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负担!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赖东进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他不因自己命不好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因为他知道,虽然他的一半命运在上帝手里,但他还拥有另一半命运,他就是要运用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他不怕吃有蚂蚁的剩菜,他不怕给别人用石头砸,他不怕给狗追,他只把手中拥有的课本背得滚瓜烂熟,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当身处逆境时,他就是凭借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凭借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企业家,成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是逆境成就了他!
“自古雄才多磨难”,正是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这人生逆境造就了天才。苏东坡带着一个流犯的身份走进黄州,那可是官场的污水将他泼洒而来的。他满心侥幸而又绝望着看着眼前荒凉的黄州,四周寂静,惟独山水流过,鸟儿鸣唱,那便是官场献给他最“美”的赞礼了。面对这样的逆境,苏东坡痛苦过,徘徊过,他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在赤壁旁,他对人生有了新的体会,他也许是想到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蔡,受尽欺凌,终成《春秋》;屈原放逐写了《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在那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心灵的孤独,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等文学巨篇。
需要强调的是,逆境出人才,但并非只有逆境才出人才。逆境也好顺境也罢,能否成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只不过逆境更易磨炼人的意志。逆境可以把弱者的精神摧毁,可以把弱者的脊梁压弯,让弱者的头颅低下,但同时,逆境又是砥砺意志的磨刀石,灵魂的再生地。朋友,当遭遇曲折时,请不要流泪;悲伤,弥补不了曲折的遗憾。坚强的人会迎难而上,从而获得加倍的报偿,因为逆境中,更易出人才。


试题分析:提示:材料涉及“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
①从老人种的树在沙尘暴后无碍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从年轻人种的胡杨树在沙尘暴后很多被风刮倒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③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