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为生命着色
生命原是无色的,而我们却在无意中为它着上了我们喜爱的颜色。着上了青色就是选择了希望、坚强;着上了红色就是选择了健康热情,着上了白色就是选择了神圣、纯洁;着上了紫色就是选择了高贵、典雅… …
深秋,监狱。
秋风萧瑟,秋天的夜晚甚是寒冷,无情的寒风狂裹着西伯那早已骨守如柴的身躯。西伯裹紧那早已破陋不堪的薄被子。寒冷的秋风更使他想起了远在西周的妻子和儿子,他们应该还好吧?纣王不会连他们也不放过吧?他俯着头慢慢思索着。事实已经把他推到了悬崖之上。只是因为自己的高傲,崇侯虎的谗言,纣王就把他关了十几年。是苟且的活着,还是离开这无情的世界,残暴的君王?“不,我不能死。”他想起了温柔的妻子和那顽皮的孩子,他在人生的岔路口为自己的人生着成了青色。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希望。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几十年的牢狱生活换来的是整个周王朝。
深秋,易水河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面队秦王强暴,荆轲义无返顾的站了出来。易水河畔,“白衣冠”送别,在悲壮、凄怆的泪水中,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头也不回就走了。在这国家存亡的时刻,他选择了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换取国家的长存。他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红色,他选择了悲壮,选择了永恒。
江滨。
襄王的无情让屈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面容憔悴的他来到了江畔,人君的不辨忠奸,不识贤愚让他绝望了。面对自己无法报效祖国,无法与奸臣共处一朝的事实,屈原选择了离开那污浊的人世。“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投进了无情的江水,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世人皆知的《离骚》。在生的最后,屈原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那种神圣的、纯洁的、不朽的白色。
山水间。
面对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事实,李白离开了皇宫,离开了翰林,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逍遥的生活。他选择了紫色的人生,选择了高贵和典雅。
生命原是无色的,需要我们着色,选择了什么样的颜色,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试题分析:“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
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老师与考生参考
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3、从“色彩”的释意(1)过渡到释意(2),来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面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小我”),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的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生活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此类立意虽好,在操作中能写好的却不多,不能将“色彩”与自己的追求水乳交融,很是肤浅。建议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
4、还有部分考生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色彩(即乐趣)越来越趋于单调,来质问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立意。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一部分考生能积极的面对,认为生命需要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唯厚积方可薄发,正如贾平凹在《白夜》中所说,“耐得住寂寞才是伟大哩!”这才是生活的本来“色彩”!这是很有深度的立意。而另一部分考生限于阅历不足与人生观的局限,未能将这个主旨很好的挖掘与阐释,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倾向。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