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4年春节,各大城市再现裸辞潮。裸辞是指员工在没找到下家时不计后果、不想退路的一种辞职方式。的确,一部分人通过裸辞、再入职的选择获-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4年春节,各大城市再现裸辞潮。裸辞是指员工在没找到下家时不计后果、不想退路的一种辞职方式。的确,一部分人通过裸辞、再入职的选择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更多人却因缺少长远的职业规划,生活较以前没有明显改观;部分辞职者事后坦言:裸辞的选择不够理智,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只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加之对将来的期望值过高,反倒让自己更加窘迫。
材料带给你哪些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偏易

答案


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
2014年春节,各大城市再现裸辞潮。有的人裸辞后发展更好,更多人没有改观,甚至让自己变得更加窘迫。可见,生活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生活需要清醒,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用清醒的头脑去拨开迷雾,感悟真谛。
鲍叔牙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深知自己的能力不及管仲,所以他放着宰相的宝座不坐,去推荐自己的朋友管仲做宰相,使得齐国“鱼盐便利,兵强国盛”,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鲍叔牙虽然不做宰相,但也没有选择裸辞,而是选择了适合自己才能的职位,为齐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开创出了一番值得称道的事业。
原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在青年时期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歌唱团,并被录取。可是,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最终裸辞,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他拿起了战斗的笔,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文学大厦……如果高尔基他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为自己的文学梦去奋斗,那么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多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了一位文学巨匠。
裸辞还是不裸辞,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是否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溪而赋诗”,陶渊明逍遥而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自在而清闲。面对现实,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选择裸辞,放弃官场名利。息隐蒿莱,这是伟人们在血雨腥风里清醒后的选择,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让他的生命变得如夏花般绚美。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是甘露也是剪刀,它能够让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生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伤痛,清醒的人需要忍辱负重的气概,需要毁誉不悲的胸怀,需要直面鲜血的豪迈,所以,敢于清醒认识自己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才会知道应不应该裸辞。工作不适合自己,就要像陶渊明、高尔基一样,坚决裸辞,去开创适合自己的事业;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像鲍叔牙一样,不必裸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同样能做出自己独特的业绩。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你的未来方向,是你行动的指南针!
点评:文章超越裸辞还是不裸辞的表象,提出“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个本质观点,通过鲍叔牙、高尔基、陶渊明等中外事例,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试题分析:角度有三:1.一部分人裸辞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工作,实现了自身的发展;2.更多人因缺少职业规划,没有明显改观;3.部分辞职者事后坦言:裸辞的选择不够理智,反倒让自己更加窘迫。选择哪个都可以。立意参考:1、自身的发展需要勇敢选择,要有魄力。2、个人的发展需要有规划、需要提前准备。3、目标明确才能避免冲动或盲从。4、对自己、对现实要有清醒认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4年春节,各大城市再现裸辞..”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